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书话小识     
书话是一切关于书籍的小品文字.却不以深入介绍和评价图书为己任。它含英咀华,比书评更有兴味。更见机锋,更显性情;它辨书识书,品书论书,比其它内容的散文随笔多了一份书卷气.多了些儒雅、博洽与恬淡。书话脱胎于古代藏书家、读书家的题跋、叙录。却淡化了其中的庄重与肃穆,强化了隐于字里行间的爱书如狂、恋书如痴、嗜书如命、知书若神的神韵。书话是中国书写文化系统中的一方淡淡的印章.不张扬.却性灵;不庞大.却醒目。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书话的写作日盛一日,许多名家多有书话之作,报章杂志也时见书话的发表,其单独成书者也为数不少.前两年,写书话的名家姜德明先生更搜罗了名家书话十六种成<现代书话丛书>两辑,对爱读书话的我来说确是带来了一种极大的喜悦.  相似文献   

3.
有了闲暇,寄情风物,将生活的乐趣转到文化的消费上来,这是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情趣。于是,藏书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世纪交接的时候,回过头来寻觅上个世纪初叶的旧物,多少带有一点文化乡愁的意味。 《书海珠尘》(以下简称《珠》)的作者从藏书家的角度来谈论老版本的品相价值,叙述着冷摊书坊间捡拾淘金的有趣经历。现代书话从30年代行世以来,到1962年唐  《书话》出版,再到今日,书话写作盛行,收藏家们的书话自成一格,因为丰富的收藏,得以接触一些比较稀见的版本,谈一些文坛掌故、搜求的趣闻,满纸意趣;有一分资…  相似文献   

4.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  相似文献   

5.
还是先引一段唐弢先生写于1979年10月5日的《晦庵书话·序》:“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样,我以为书话里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书话不能空洞,要有趣味,文笔也要有所讲究。其实在这段引文之外,还有一点电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6.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7.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8.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9.
购书莫忘读!     
某君近年来先后购了近2万元的书,花钱购书他从来不吝惜,这是众所周知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书籍应有尽有,藏书甚多。床头床下书为伴也,不知情者,乃书迷者,此人一定才学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令人耻笑是,一次战友们在一块谈天说地时,一位战士突然问藏书最多的此君,甲午战争是哪年发生的,侵略者是哪个国家?此君不能作答,显得非常尴尬、窘迫。书,是知识的源泉。购书、藏书自然令人尊敬,但最可贵的是读书,书多未必知识多,关键是购书能否读书,理解书,消化书,运用书中的知识。切记以为书购…  相似文献   

10.
孙波 《图书馆杂志》2006,25(1):95-96
主编先生: 您好!我是哈尔滨的一位读者,今年35岁,爱好文学,喜藏书话、毛边本、签名本,颇得“悦读”趣味。书话作品中,我主要收集姜德明、陈子善、龚明德、倪墨炎、胡从经、谢其章等人的作品,尤其是你们的毛边本、签名本。我喜欢书话,同您一样,也是受到《晦庵书话》的影响。近来想尽量收集齐您的所有作品。由于有些书出版已经有些年头了,在市场上不易购到,就直接给您写信求援了。但对于爱书之人来说,先生应该能理解我的心情吧!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目录是揭示藏书内容,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藏书目录,同时也是读书目录。目录不只是告诉读者馆内藏有什么书,它还告诉读者应当选择什么书,阅读什么书。因此,在图书馆界,把它喻为“藏书与读者的媒介”、“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指引治学入门的向导”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南”。在四化建设的今天,为了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图书馆工作者把目录工作作为一项基本的业务建设来抓,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我在这里说的书话,指现代文学的书话。古代的书话如藏书题跋、读书记之类的东西,且按下不表。现代书话的出现是随着现代文学的出现而产生的,算起来大约不过七八十年的时间,在郑振铎、阿英、曹聚仁、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现在已经是蔚为大观了,近几年还出现过一阵“书话热”,风靡了读书界,很多人都跃跃欲试的拿起了笔,写起了书话来。提起现代书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弢先生。正如著名书话家徐雁先生所说,人们之奉唐弢先生为“书话主人”乃至“现代书话之父”,自是不可更易的定评(《雁斋书灯录·谈谈“书话”》)。有人说,唐弢先生一生写了那么多的东西,而真正能传之久远的,恐怕只有那一部《晦庵书话》。初听此言,不免大吃一惊,但细细品味,觉得大抵也不错。先生往矣,我来亦迟。其个中原因,值得深思。总之是斜阳系缆,世事沧桑,不容易说的。  相似文献   

13.
    
书籍,似乎总是让人肃然,不敢亵渎的。司马光藏书万余卷,“晨夕披阅,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之能如此,是因他特别爱惜书,“至启卷,先视几案净洁,藉以茵褥,然后敢启”。一般人对于书,虽不能仔细到这程度,但可以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正像黄庭坚所说,“擘书覆瓮,裂史粘窗,谁不惜之 !”  但究竟怎样算真正爱书,却不可只看表面。司马光藏书,“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是主人爱书的标志。然而,有些人,书也买了许久而簇新如故,原因却是从未读过,买来只是装门面;有些人,也像司马光一样,每逢读书,正襟危坐…  相似文献   

14.
我特别喜欢读书、藏书,但图书出版上的一些小事,却往往影响读书和藏书兴趣,这小事有三: 一、序言过长。时下有的书序言越拉越长,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许多书根本没必要加序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现代书话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主要是由它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是传递知识的小品文,不作学理的讨论;它是以性情的文字表现作者的个性:它结构灵活,注重留白的艺术.书话的特点决定书话的出版发行不宜过热,书话须保持自己的文化、文学品位.  相似文献   

16.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这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序”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说明了唐弢先生所作书话的渊源、写法、特点和性质,可以认为是唐弢先生书话写作实践的一个经验自白。唐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也是书话作为散文之一体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写的书话文笔简约,知识性强,既富有见解,又新颖别致,代表着当今书话写作潮流中典雅派的风格。并且,由于《晦庵书话》的写作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17.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18.
藏书印在藏书和藏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镑刻精致的藏书印可以将汉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简直可以称的上是一件艺术品。在版本学方面,藏书印是鉴定版本的必要依据之一;在藏书史方面。借助藏书印。我们可以了解一部书的收藏流传过程。本文浅述了苏州藏书家藏书印的种类及印文内容,从而有益于苏州藏书文化的研究和古籍爱好者对藏书的鉴赏。  相似文献   

19.
读书永恒的主题──《当代百家话读书》评介读书与生命同在著名作家、政治家李尔重以“读书与生命同在”为题,畅述他在戎马生涯中,在百忙的政治活动中,怎样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个爱书人,但爱书人不等于会读书。李尔重的读书经历告诉了我们,由爱读书到会读书,有...  相似文献   

20.
于清贫中读闲书崔英时下人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把读书作为谋生手段,与补鞋、磨剪子的手艺并无二致;第二种是把读书当作一种职业,像一位公务员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份内的事;第三种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把书看作自己的朋友。前者实在是可悲无奈,后者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