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朋星 《山东教育》2020,(1):111-11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的一句,咏王昭君出塞之事。千百年来,无论诗文、绘画、戏剧、雕塑,只要涉及昭君出塞、昭君远嫁的题材,十有八九要出现琵琶。有昭君则有琵琶,提到琵琶则联想到昭君,昭君与琵琶形影难离,已成为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2.
初步感知,也认可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表现了琵琶女的娇羞之态。实际上不少语文老师也是这么对学生讲的。后来,细读文本,笔者发现这样理解是很不妥当的。然而现今的一些教辅资料,如高中新课程同步核心辅导《非常学案》(配语文版)在《琵琶行》的"多维品读"  相似文献   

3.
<正>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两句很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其实,在这之前,对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已经花了很多笔墨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写琵琶女在这"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里,一个人独自抚琴抒发内心的愁闷,这琴声中也许也还带着点寻觅知音的意思。但是,当真有人"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时候,琵琶女就踌躇了。踌躇的表现是什么呢?"琵琶声停欲语迟"。内心渴望出来与人交流,又深感此时出来与人相见颇不方便。即使别人"移船相近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琵琶记》是南戏经典剧作,历代对它的评价颇高,被冠之以"曲祖"之称。在用韵、格律、宫调等音律方面,明清文人学士对《琵琶记》褒贬不一,曲家之间的这种争议影响并推动了明清戏曲理论的发展,《琵琶记》对戏曲音律理论的最终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也释"胡琴琵琶与羌笛"--兼与胥洪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文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文通过剖析胥文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代"胡琴"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联系岑参原诗的具体语境等方法证明"胡琴"不仅是乐器,甚至可能包括几种胡人乐器,从而纠驳了胥文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琵琶行·序》“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句,高中语文第六册注:“善才.唐代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恩。”此注与《辞源》释义相同:“春才,唐代乐师之称。与能手同义。”并引此句为证。这样注释是不准确的。“善才”不是唐代对乐师的通称,而是对琵琶师的专称。乐师捐演奏器乐的人,如司鼓的神鼓师,操琴的叫琴师,弹琵琶的是琵琶师,各有专长,以其所操乐器而名。乐师是总名,某”师一是分指,它们之间是种属关系。可以确指而称总名,未免笼统。琵琶女自己讲得十分清楚,她“十三学得琵琶成”,是师从队曹二人的。毫无疑…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段音乐描写最具特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对其中语句注解作比喻琵琶的乐声,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则认为是“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从琵琶乐声的音色、旋律、传播和发音几方面物理特征来分析,即可见这几句诗文既是用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声响来摹拟琵琶弹奏的乐声,以熟写生;也是用比喻描摹乐声发散传播的态势,化无形为有形;又是用比喻刻画琵琶弦发声的情状,从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通过剖析胥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代“胡琴”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联系岑参原诗的具体语境等方法证明“胡琴”不仅是乐器,甚至可能包括几种胡人乐器,从而纠驳了胥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10.
琵琶乐曲《天鹅》是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创作曲"人生篇"中的一首。针对演奏者表现乐曲《天鹅》的两种错误倾向,从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技术技巧、音乐审美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决演奏者在演奏乐曲《天鹅》中出现的"重技轻艺"、"重艺轻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九江琵琶亭有副对联:“一弹琵琶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这“弹月”二字,道出了《琵琶行》景物描写的显著特点。全诗88句之中,“弹月”之句竟占其五。诗歌情节设置于秋江夜月这一背景之下,而清冷月光又点染出凄惨悲凉的氛围。观照诗歌的整体构思,月,是一个不可...  相似文献   

12.
文本细读,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必然情理,悟得作者寄寓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思,方得文本真谛。文本中的细枝末节,看似平常无奇,实则作者刻意经营,留下文本解读的幽径。但读者常自作聪明地认为,这些仅是作者的信手之笔,毫无深究的必要。《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一句,读者多不重视,认为此句仅是说明琵琶女独处扁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晏几道的代表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一词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有收录。在备教过程中,笔者发现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选录的鉴赏文字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视"落花人独立"为实写,将其中的"人"解读为男性,即词人;二是视"琵琶弦上说相思"亦作实写,将整句解读为实写词人初见小蘋时的情景。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以上两句更应作虚写来断,即"落花人独立"中的"人"不应是实写词人自己,而是虚写对方,即小蘋;而"琵琶弦上说相思"也不应是实写初见小蘋时的情景,而是词人的虚写想象之笔。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叙事诗的杰作,音乐描写的典范,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为人钟爱,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各方解析鉴赏的文字细致而深入。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凄凄不似向前声"这一句,细细探究,韵味无穷。此句中的"向前"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是"以前""先前"之意。在时间维度上看,"向前声"指前面出现的两次弹奏。从感情基调看,琵琶声"凄凄",是凄切悲凉之音。"不似"二字则体现了乐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昭君出塞》视频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生答)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  相似文献   

16.
琵琶,享有"民乐之王"的美誉,音域广,表现力丰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作曲家吴厚元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紧紧抓住"琵琶女"的音乐形象,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用婉转的曲调诉说着"琵琶女"心中的悲叹,以及诗人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叹。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描写精彩传神,可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滩)"两句的最后一字,究竟应该用"难"还是用"滩",由于古代版本出现差异,选字不同,令人无所适从。例如,南宋绍兴本(即后世所称的"宋本")作"难",  相似文献   

18.
琵琶作为一种与燕乐有密切关系的弹拔乐器,它对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宋词中存在着大量的"琵琶",这既包括一些琵琶意象,也包括对琵琶本身的描写以及与琵琶有关的词调。对《全宋词》中的"琵琶"进行了简略的分类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宋词中存在着大量琵琶意象的原因,以及与唐诗中的琵琶意象相比,宋词中琵琶意象细腻婉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琵琶一曲慰风尘,浔阳千尺流苦悲,《琵琶行》情辞兼美,传诵千古,余韵未绝。但序言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令很多读者费解。白居易被贬江州,一下跌入人生低谷,从"郁郁眉多敛,默默口寡言。岂是愿如此,举目谁与欢"(《寄行简》)便晓其孤独寂寞难耐;从"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赠韦炼师》)可知其凄凉苦闷难遣。  相似文献   

20.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传世之作《琵琶行》中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6月第2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