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教学创意:初中学生对于写作普遍存在着畏惧心理,不擅长将生活体验真实地反映,勉强写出来的文章也如板着脸和人家对话,了无生趣。如何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将个人体验反映在文本中,我从小处着手,选取了一个点。让乡土文化及古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显然,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临体验,亲自感悟,是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的基石,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鼓励小学生习作要表达生活,但现实的状况是他们的生活圈子是两点一线式的:家庭与学校。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写出的作文没有新意、生活气息、童趣。这种状况令语文老师们很无奈。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融入生活?一、尊重学生,感知生活小学生习作内容缺少生活气息,行文空洞无物,见闻简单,素材匮乏,缺少真情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不能只停  相似文献   

5.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为此,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各种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能随时随地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用体验来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理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品尝一下口拙的苦头。在辩论赛、演讲赛上,有些学生过不了几招,讲不了几句就败下阵来,他们深刻体验到无话可说的尴尬,体验到语言苍白无力、平淡索味的无奈。这种失败的体验会刺激学生去发奋练好口才。其次,激励他们多读书、多积累、多观察、多体验。让学生随身带一个小本子, 随时记下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事情,素材积累厚实了,学生也就有话可说了。在写作方面,学生比较害怕写作文,但又有强烈的写作愿望。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使他们由怕到爱,可  相似文献   

7.
由于多重残疾学生受能力限制,往往不能达到一些复杂活动所包含的全部技能要求,"在生活参与和体验中学习"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育训练过程中为多重残疾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化生活环境,让每一个儿童最大限度地融入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避免因学生无法通过视觉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产生片面理解;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生活活动的全过程,帮助他们获得实物的整体概念;鼓励学生部分体验其中,从而使他们在参与、体验和感受每天整体生活中获得生活经验、掌握相关的使用知识与技能,促进已有的生活适应技能和社会适应技能的运用和提高,新技能的获得和发展.根据多重残疾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让多重残疾儿童在生活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它具有以下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习作是最具个性的创造活动,是人的个性的尽情张扬。生活是铸就学生习作个性的熔炉,生活化的习作是彰显学生个性的窗口。因此,习作就是让学生反映生活本色,要让学生亲近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情感见证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从而使习作个性激扬。  相似文献   

9.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只有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0.
祁特丽 《成才之路》2011,(29):77-77
作为物理教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精心设计,尽可能多地指导学生学会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将教科书上的基本原理与周围生活的实际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物理,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文章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单凭学生的阅读理解较肤浅,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巧妙的导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亲近大自然,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12.
一、走向社会,关注时事,在体验生活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养成主动习作的习惯教师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说心里话,写身边事,让生活在学生面前丰富多彩地展现,学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体验之后,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抓住学生的情感表现,活跃他们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开  相似文献   

13.
蒋惠英 《成才之路》2013,(36):27-28
“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生活的体验和磨炼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为教学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失真",即失真的语言、失真的生活感受和失真的情感体验,其根源在于他们缺少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如何让学生写出真心话、真体验、真情感的作文呢?一、体验"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如今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城里孩子过着"笼中鸟"一般  相似文献   

15.
正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的作文水平能直接反映出他们的生活体验、文化积累和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水平。因此,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往往是衡量语文程度的一把尺子。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让他们在书籍的广阔天地里自由地翱翔,使图书馆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让作文教学不再死气沉  相似文献   

16.
每个学生都有十分强烈渴望成功的愿望,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并将这种稳定的心态迁移到智力生活中。成为追求成功、体验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动力。为此,教师要精心为学生铺设成功之路,正确评价学生,让评价成为一种教育力量,同时运用成功体验“心理场”的扩散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让身体素质、智力水平有差异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体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现在孩子的课余生活很单一,他们的情感体验不够丰富。而新课程越来越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而乡土文化中寓美于情、以情育美的方式能很好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能更好的关注生活中的美!将临海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本着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的密切相关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生活融入学生学习中来,学生才倍感亲近。实践操作——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体验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互相竞争中体验数学。课堂上的合作交流,构建起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现实中体验数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