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颖 《语文知识》2010,(2):86-88
文章选择了“来”、“去”、“上”、“下”几个趋向动词进行讨论,描述这几个趋向动词各自的语义特征及功能,并涉及了它们的结构关系,以及动词对它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试析三个不同的"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言事实基础上,将“来”分化为“来1”、“来2”、“来3”,通过考察它们各自在句法及语义上的特征,判定“来1”为“趋向动词”。“来2’为“趋向助词”。“来3”为“词缀”。  相似文献   

3.
文章按语义发展的顺序,依次分析了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义的引申发展进行了一些论析。趋向动词的基本语义是表示空间位移。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却有很多用趋向动词表达非空间位移意义的情况,语义有了引申。本文将分别分析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试对“去”的语义发展进行一些论析。  相似文献   

4.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汉语知识》里,把“趋向动词”归在“动词的附类”,理由是这类词具有动词的一部分特点,可是又有它们自己的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这本书指出,“趋向动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作谓语.如:‘客人来了’,‘爸爸起来了,正在洗脸’.另一种是用在另一个主要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趋向.这样用的时候,它们读轻声”.  相似文献   

5.
一1.0《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中趋向动词大致有“出、入、来、去、上、下、过、起、回,进”十个。它们作为谓语动词的辅助成分,位于动词之后,总是以单音节形式出现,表示动词行为、动作的各种趋向。少许趋向动词也出现在形容词之后,表  相似文献   

6.
§0、“去”与“来”是两个方向对立的趋向动词,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都常作补语或独立作谓语。因此,当它们用在其他动词性词语后究竟是补语还是连动式中的谓语动词之一往往不好分辨,例如:  相似文献   

7.
沈林 《语文知识》2010,(2):35-38
趋向动词“来”、“去”反映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同一位移,“来”以终点为参照点,“去”以起点为参照点。它们的应用规律如下:说话人位于终点时,只能用“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与终点没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有,在对话当时也位于终点之外,只能用“去”;说话人或者听话人与终点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没有,但在对话时听话人正在终点,“来/去”都可用。  相似文献   

8.
§0 引言 0.1 这里V代表动词。N代表名词语。“来”是后附于一般动词的单音节趋向动词。复合趋向动词“起来”、“过来”等中的“来”不在其内。 0.2 如果一般地讲语言单位的排列,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天门方言“V+起(哈)+趋向动词”结构中“起”和“哈”的不同语义、语用情况,并结合其他方言里的同类现象,探索“起”、“哈”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法学界一般把“V起来”中的“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类,这种分类不尽科学,因为“位移”和“结果”并不是两个并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而表示体貌义的“起来”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已经虚化,所以三者很难鼎立.从共时平面看,“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呈现出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从而分化为“起来趋动”和“V起来助”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汉语中表“倒仆”义的主要动词的考察,考察了它们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表“倒仆”义的词繁复多样,其中“颠”的使用率稍高;战国末期开始活跃的“僵”和“仆”,进入两汉成为表“倒仆”义动词的常用词;汉代出现的“倒”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率激增,替代“僵”和“仆”成为表“倒仆”义的主导词。这样的情况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2.
位移体空间运动的参照,由“处所词”充当,按语义特征可分为“起点”、“经过点”和“终点”等。由介词标引的处所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后,但有些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时。表义上往往不同。表示“起点”的处所词可以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表示“终点”的都不能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而可以由趋向词标引用于动词后。处所宾语语序基本遵循“起点在动词前,终点在动词后”的时空像似性,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终端焦点化”的认知倾向。  相似文献   

13.
张家界方言中万能及物动词“逮”能替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动词。“逮”的本义,引申义,虚化义同时存在,完整地体现了“逮”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副词“保不住”由能性述补结构“保住”的否定式演变而来。“保不住”连用最早始于明代的《剪灯新话》中,但数量很少,清中期“保不住”连用的用例增多,并发展出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动词用法的“保不住”的形成源于线性序列上的紧邻、高频的使用以及“保”和“住”较低的动词义特征。副词用法的“保不住”在动词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句法位置的改变,双重否定的句法环境在其语法化和情态义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及其对应的译本为对象,从句法成分的角度研究表样态副词的汉译表达。通过分析译例发现,当其所修饰的动词“外在运动动词”时,其对应的汉译表达在句法上表现为状语。表样态副词汉译后,充当补语的例子较少;当表样态副词表示主体样态时,翻译成中文后,在句法上充当补语的例子也是存在;当修饰“静態動詞”时,对应的汉译表达在句法上可能表现为定语。  相似文献   

16.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动词“使劲”原本是个动词,表示“用较大的力气”,它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语法化,表示多种副词意义。与“使劲”同义的动词“用力”和“用劲”也曾不同程度地发生类似的变化,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化过程、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就处所格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处所格和趋向动词、位移动词、附着动词、存放动词的关系,认为处所格是同相关动词关系密切的语义格。  相似文献   

20.
"无所谓"的词汇化经历了"所谓"的词汇化和"无所谓"的词汇化两个阶段,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在重新分析作用下,"无/靡+所+V"结构中"所"和处所相关类的动词结合为词汇单位。在类推作用下,"所V"结构大量出现,并扩展到包括"所谓"等言说类在内的其它动词类型;"无所谓"之后的名词性成分变为动词或形容词短语。词汇化过程中,"无所谓"的词义产生了虚化,从表示"没有什么说的"演变为可以反映说话人主观态度的"不在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