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唐 )张九龄等撰、李林甫等注《唐六典》卷 3“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载 :“河南道 ,古豫、兖、青、徐四州之境 ,今河南府、陕、汝、郑、汴、蔡、许、豫、颍、陈、亳、宋、曹、滑、濮、郓、济、齐、淄、徐、兖、泗、沂、青、莱、登、密、海 ,凡二十有八州焉。”(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笔者以为 ,上文中的“蔡”为衍文 ;“凡二十有八州”实为“二十有七州”之误。理由如下 :首先 ,据《新唐书·地理志》 :蔡州“本豫州 ,宝应元年更名。”如此则蔡、豫本为一州 ,不同时期异名耳。《唐六典》所载系开元时政区 ,其时…  相似文献   

2.
鲁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捻初探池子华捻军并非安徽独有,山东也是捻军的发源地之一,“兖、沂、曹所在有之”①。19世纪中叶,太平军、捻军(指安徽捻军)起义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山东亦有结捻抗清者。有关鲁捻的抗清斗争,学术界未曾作过研究。笔者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粗作概述,冀有稗于...  相似文献   

3.
从《说文解字》可知,东汉时期“瞒”字只有“眼睑低”的意思,因此,从曹操“阿瞒”之小字推想,曹操的外貌有眼睑长得较低的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描绘曹操的外貌为“细眼长髯”、戏曲表演中曹操脸谱的勾画突出其“疑目”的特点皆由此而来。在唐代之前,“阿瞒”之称只有在与语境不谐时才包含贬义。“瞒”字在宋以后发展出“欺骗、隐瞒”的新含义,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而对曹操的“阿瞒”、“曹瞒”之称却变得非常常见,人们以“瞒”字的新含义与曹操个性中狡诈的特点相联系,以此理解“曹瞒”之名。这正与宋以后拥刘反曹的倾向相合,人们用“曹瞒”、“阿瞒”之名痛快淋漓地指骂曹操的害祢衡、杀孔融、忌杨修、败赤壁以及铜雀伎等事迹。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邯郸市的南北响堂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保单位,属于石窟寺系列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称是“响堂山石窟”,包括南北响堂两处。其所在的山峰,属于太行山系鼓山山脉。“鼓山”这一名称自古有之,并且长期沿用,“响堂山石窟”之一的“北响堂”古称“鼓山石窟”。“响堂”一名作为石窟的代名词广泛存在于明清的碑刻中。而“响堂山”一名的出现,则始于北响堂1614年碑刻,这只是偶尔使用的俗称,稍后在清代的金石著录中出现了“南响堂山”“北响堂山”。“响堂山”一名的流行是在1922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的调查之后,他们在发表的专著中,使用了“响堂山”一名,臆造了“响堂山石窟”等名称。从此,学术界因袭沿用“响堂山石窟”一名,造成了一百多年来对于“南北响堂”的不科学称名方式。对“鼓山石窟”演变为“响堂山石窟”一名予以认真梳理,并郑重倡议将“北响堂”恢复为“鼓山石窟”,这样的表述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许慎以为“[几口]”的本义是“山间陷泥地”,由此推说“兖”的本义为“九州之渥地”。但我们认为许慎对二字本义的解读是不妥的。“[几口]”应是“兖”的省文,其本义应为箭括。许慎关于二字本义的解读,应是望小篆之形而生义的错误解释。经考证。兖州是指在黄河与济水之间,西起河、济交会处,东至渤海湾的这块陆地。从《禹贡九州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兖州的总体样貌恰恰像一个左向横放的箭矢之括形,兖州正因为其地形状如箭括,故名“兖”州。  相似文献   

6.
给自己读书、藏书、写书的地方起一个斋名,以示风雅志趣,是读书之家的普遍习气。不仅中国的书香世家如此,欧美的文人也间或用之,不过远不如在我国那样普遍。书斋名,通称“藏书室名”,常以楼、阁、斋、堂、房、居、室、轩、庐、园、山房等为其后缀词。如卢址(青崖)...  相似文献   

7.
班昭称谓考     
东汉班昭在我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生获得的称谓较多,诸如正史称她为“曹世叔妻”,汉和帝及其后妃和当时人尊她为“曹大家”,后世人称她为“女圣人”、“曹昭”。此外她还有“一名姬”之说和字“惠班”、“惠姬”两说。这些名称的得来均有着特定的原因,并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历代笔记选注》(周续赓、马啸风、卢今选注,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版)第74至75页《封氏闻见记·绳妓》在记唐开元二十四年绳妓表演盛况后有一段文字云:“卫士胡嘉隐作《绳妓赋》献之,辞甚宏畅。玄宗览之,大悦,擢拜金吾卫仓曹参军。”选注者对“金吾卫仓曹参军”所加的注释是:“武官名。‘金吾’即执金吾,汉武帝时负责巡卫京城,保护皇帝。‘卫仓曹’是金吾之下的一个部门,负责军需。”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评王粲“文秀而质赢,在曹、刘间别构一体”,历代注《诗品》者于此句,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其实“曹刘体”是代表的一种古雅的文学风格,所谓王粲“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是说王粲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以秀为美的审美情趣是在玄学“清通简要”的学术方法的浸润影响下形成的。是长期孕育并脱胎于玄学“言意之辨”的理论之中的。王粲虽未以玄学名世,但他与玄学的两个思想根源有密切关系,其行为方式亦与玄风大盛之后的虚诞之风颇为相似,所以,他应是早期玄学风气中人。王粲既与玄学有如此密切之关系,那末,他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也是符合学理逻辑的。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中,对于人物的座次,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因此,《鸿门宴》中的座次,是面东为尊。这与古代帝王面南召见群臣议事,以南向为尊的座次不同,那么,“以东向为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仪礼》记,古代贵族的住屋,通常是坐北面南,而且一般为“堂室”结构,“堂”在前,“室”在后。“堂”不住人,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上座次最尊的是坐北面南。帝王在宫殿上的座位也是背北面南,群臣则北面朝君,故古书里常有“南面称王(孤)”、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甲]①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俛(同“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乙]②每履之,足若踬(zhì,被东西绊倒)焉。③既久,而遂安之。[丙]④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⑤命童子取土平之。[丁]⑥后蓉复  相似文献   

12.
有篇介绍朱光潜的文章说,朱光潜幼年时,在嬉戏玩耍的间隙,经常蹲在教室外的窗下听当私塾先生的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揣摩文意,作者是把“登堂入室”理解为“进入课堂”了。“堂”真是课堂、“室”真是教室吗?“登堂入室”一词源于《论语·先进》。孔子有位弟子叫子路,他性情刚勇,喜欢弹瑟,弹出的瑟声犹如打仗,充满杀气。对子路弹瑟的本领,孔子加以评价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即子路;升,登上;堂、室,都指房间。古代房舍,前室为堂,后室为室。即前面的房间为堂,后面的房间为室。孔子的话…  相似文献   

13.
一“室”一“献” 情态俱出 《愚公移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愚公看到全家及村人由于“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就集合全家人商量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原文写到老愚公“聚室而谋”,课本对“室”的解释是“家”。那么原文为什么不直接用“家”而要用“室”呢? 其实,“家”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诗经》就有“宜室宜家”之句。古人认为,一个家,前为堂,后为室。即我们所谓客厅和居室。愚公集合自家人商量事情,既不能让大家在客厅、居室散乱而坐,也不须正儿八经在客厅议事,而一个“室”字用得既合乎事实,又让读者对愚公全家人商量事时的情态产生丰富的联想:老愚公盘腿坐于炕上,儿孙们团团围坐在老愚公周围,热烈地讨论着愚公的提议,一个感天撼地的伟大计划就在这样一个亲切而热烈的氛围中产生了。可见,作者用“室”是有独特用意的,用词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4.
习惯说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西偏一室②,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③,辄起绕室以旋④。室有洼,径尺,浸淫⑤日广。每履⑥之,则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⑦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⑧?”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每履其地,蹶⑨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1011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释:①说:一种文章体裁的名称,可叙事,也可议论。②养晦堂:作者居室的名字。西偏一室:指养晦堂偏西的一…  相似文献   

15.
习惯说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俛②而读,仰而思,思有勿得则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③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曰; “一室之不治④,何以天下国家为⑤?”令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蹴⑥然以惊,如土忽隆者。俯视地,坦然,则已平矣。已而复然,又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本)中,“古代文化常识简介”第231页写道:古代“政区名比较复杂,因为各朝代政区的划分多有变化,现只能就主要情况举例。古代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之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这段解说,错误有三。一、自相矛盾。课文简介中写道:“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  相似文献   

17.
明清“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大学士本为官名。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当顾问,至明中叶遂即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沼令,批签奏章,官员虽较低,实握宰相之权。因其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有“中堂”之称。因当时大学士权力较重,所以明代称...  相似文献   

18.
习惯说     
刘蓉 《阅读与鉴赏》2009,(6):29-30,56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久之;顾而笑曰:“一室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命童予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  相似文献   

19.
答:解放以来出版的许多通史、专史、历史教材和通俗历史读物,多把东晋方面的全部军队统称北府兵。这是一种并不十分精确的说法。为了澄清可能引起的错解,首先应该明确“北府”和“北府兵”的含义。何谓北府?《世说新语·排调篇》刘孝标引《南徐州记》:“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代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始也。”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晋书·王恭传》条中也指出:“徐、兖二州都督例以此为号,故有北府之称。”按:东晋建都,以徐、兖二州为北大门,在这里设有都督、将军府,置兵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最后一句中说的“冒其未死之名”的理解,人们都把它看作是“批判”或是“批评”。这种看法的依据来自这篇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必修本课后练习第一题说:“作者对‘冒其未死之名’的批判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因而,由人教社语文二室编写的教参中也说:“结尾还对前面记叙的英、霍山义军‘皆托忠烈之名’的事进行了批评。”经反复琢磨,觉得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对英、霍山义军“冒其未死之名”究竟是不是“批判”、“批评”,的确值得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