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璀璨明珠。出自名人之手的读书联凝聚了极宝贵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写过一副读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位老者告诉他,字是识不完的,书是读不尽的。于是就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既是他的读书誓言。又成了他一生读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张汉清 《小学生》2009,(4):15-15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年轻时,自以为博学,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年轻时立志刻苦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对联人生宋朝苏东坡,年轻时就已是知识渊博、人见人夸的青年才俊。日子一久,不免骄傲自满起来。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父苏洵看了,担心儿子不知求进,又怕撕下对联伤了儿子的自尊心,于是提笔在对联上各加两个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看见父亲的字,心中十分惭愧,从此虚心学习,终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感悟】年轻气盛的苏东坡自认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不免自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颇为自负,撰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某日一老者携书来,见书上竟有些字不识,遂愧改联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鞭策自己。  相似文献   

6.
添字联拾趣     
李春碧 《高中生》2013,(6):58-58
所谓添字联,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添字词形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在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忍俊不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曾撰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人指点,在上下联前面各添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7.
名联辑录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许多文人利用这种形式述志抒怀、自勉自策。现对如下具有警策作用的名人名联加以赏析、品味,与读者共飨。立志篇1.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少年时经纶满腹,但有些骄傲自负,曾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一老者拿一书上门说:“老朽书中,多有不识,特来请教。”苏东坡一看,自己从没读过,羞愧难当,立刻在原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两字“发愤”“立志”。从此苏东坡广读博览,刻苦攻读,终于成了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2.时御天风跨鸾凤;或入碧海掣鲸鱼。康有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  相似文献   

8.
大文豪苏东坡,年轻时以为自己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者指点,遂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9.
第3回知识无穷人有志电磁有场力无边 各科知识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亘古至今,无人能穷其尽.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觉得自己识字不少,写下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但却被一老者问的几个字难住,遂将这副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其他学科的知识就更是无穷无尽了.单就物理学科来说吧,力学、电学、光学……也是无穷无尽,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名人趣联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就才智过人,不免有些自负,便在门前自题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经一老翁指点,他认识到自己不够谦虚,遂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勤奋苦读,终成大家。  相似文献   

11.
添字联拾趣     
所谓添字联,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添字词形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在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忍俊不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曾撰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人指点,在上下联前面各添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两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师: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情况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互勉。古代,苏轼年轻时自以为无书不读,便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第一  相似文献   

13.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他少年得志,不免有些飘飘然。曾书一联贴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的某翁难住,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忙施礼认错,并立即将原联上下句前各加两字变作: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4.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候,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位老者指点遂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自述诗云:“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  相似文献   

15.
<正>书斋,也就是书房,是中国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在这里写作。同时,他们也将书斋看成一种精神的寄托,为书斋命名、为书斋题写对联,以此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勉励自我。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据说,苏轼年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夸赞,他就有些骄傲了,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挂在自己书房: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6.
添字联拾趣     
<正>所谓"添字联",就是指在原对联的前面或后面增添字词变成的一种变体联。这种变体联在内容和意境上与原联有极大反差,颇具意趣,使人读后忍俊不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曾撰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人指点,在上下联前面各添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两联对照,可见其志向之宏,决心之大。  相似文献   

17.
读书联趣说     
中华民族历来以崇尚读书著称于世,富有内涵、哲理的对联也教育了多少代人。古时有这样两副脍炙人口的对联:“祖宗传克勤克俭;子孙法惟读惟耕”、“世间惟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这两联通谷易懂,言简意赅,既阐明古人省吃俭用,聚钱供子孙读书求知、修身养性、明达事理的传统美德,又为今人读书立志、律己、创业留下了醒世名言。北宋文学家苏轼年轻时,自以为博学,恃才自傲,曾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愤识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是宋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时.在父亲教诲下.就勤奋好学.小小年纪竟然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因此常受到别人的称赞。时间久了.苏东坡渐渐地骄傲起来。为了表示自己博学多才.他在大门口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识遍天下字”.下联是“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相传苏东坡少年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一日,他乘兴在门前书就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没几天,有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来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连一个字也不识,不禁面红耳赤,羞愧地说:“小生一时狂言,请老翁  相似文献   

20.
言志联品赏     
俗话说言为心声,对联也不例外。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于作,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将其贴在门上。从联中“遍”、“尽”两字,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还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专程登门“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