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鲁迅研究者对鲁迅早年在日本用文言写作的《说鈤》、《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文,作了认真的注释,这是值得称赞的工作。但有同志将这几篇文章笼统地称作“鲁迅早期五篇论文”,并作了过高的评价,我认为是不妥当的。鲁迅在将《人之历  相似文献   

2.
我对你刊去年第六期发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学习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一文,有两点意见:(一)文章说鲁迅赴日本国学时,“先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弘文书院”可能是“弘文学院”之误.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提到了这所学校,他说:“……入学的地方,是嘉纳先生所设立的东京的弘文学院”.现在保存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由该校发  相似文献   

3.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初识鲁迅”的专题集中编排了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可分为两类,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后面三篇是写鲁迅的文章。后三篇文章虽然同是写鲁迅的,但写作视角各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哗从儿童和亲人的视角写的“伯父”鲁迅;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和鲁迅发生过争论,受到过鲁迅的批评。魏金枝就是其中的一个。1935年,就如何看待文坛上文人相争的问题,魏金枝和鲁迅有过争论。鲁迅写的七篇论“文人相轻”的文章中,有两篇就是专门批评魏金枝的《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的。这一场文坛上的争论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不得什么重大事件。但是,鲁迅是很重视的。他在编《且介亭杂文二集》的时候,把魏金枝的这篇文章附在他的《三论“文人相轻”》的后面作为“备  相似文献   

8.
1902年3、4月间,鲁迅东渡留学。1907年,他在日本一连撰写了如《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著名的文章。这些文章连同更早的写于1903年的《斯巴达之魂》、《说钽》和《中国地质略论》及稍后未完稿的《破恶声论》等,构成了鲁迅早期撰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中我们已可鲜明地看到了鲁迅一生所表现出的崇奉科学和理性、张扬个性和文化启蒙意识,唤醒激发国民的民族信念和爱国热情以及强烈的思想批判倾向等等突出特点。这些也都是鲁迅早期保证了他们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伟人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其中所体现出的令人叹服的文章功力和才能,则显然是鲁迅从小浸  相似文献   

9.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们教《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往往把张定璜和他的《鲁迅先生》说得一无是处。翟秋白说他是“嗡嗡嗡的苍蝇”,课本注释说他的“三个冷静”是“胡说”,他的文章又发表于《现代评论》,还能不彻底否定吗? 最近,从《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中、读了《鲁迅先生》一文,深深感到我们“想当然”的推论完全不对,即使是“三个冷静”的说法,也未必什么大错。  相似文献   

11.
《一件小事》是鲁迅《呐喊》小说集中一篇蕴意深远的作品,历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至今占主导地位的是:歌颂了劳动人民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狭隘自私的品质。笔者认为,这种“歌颂”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女蛇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目前大家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美女蛇是个反面形象,是“现代评论”派的象征,鲁迅是想借这个故事捎带刺一下时刻想吃他肉的“现代评论”派(这是一种传统看法)。有的认为“这是个迷信故事,吓唬孩子的,也可以说鲁迅在批判这个迷信故事。”(李何林:《十五篇鲁迅作品问题解答》)“作者对这个故事显然是采取批判的否定的态度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迷信思想。”(徐州师院中文系:《散文选讲》)另外有人更进一步批判和否定了这个形象,认为美女蛇不仅象征现代评论派,而且是阴险、狡猾的阶级敌人的化身。如一九七九年九月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鲁迅散文选讲》说:“这个故事长期流传在民间,影响比较大。它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这对少  相似文献   

13.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鲁迅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总结历史和现实阶级斗争经验的重要论著。鲁迅自己很重视这篇文章,说:“论‘费厄泼赖’这一篇,也许可供参考罢,因为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写的。”鲁迅在这篇光辉著作里,提出了著名的“打落水狗”的主张。这一主张,贯穿了鲁迅  相似文献   

14.
“新基础教育”的探索,是从两篇文章和一个人开始的。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者从对时代精神的分析入手,阐述了以“新人形象”为核心的新教育理想。10年之后再看这篇文章,我们发现,这是一篇“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宣言。1997年9月,中国的《教育研究》杂志又发表了同一作者的另一篇名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文章,这是第一篇从“生命”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活动的文章。许多学校将文章复印后分发给教师,自发组织学习和讨论。一些教师培训机构也将该文作为阅读教材。很快,该文的观点和内容不仅被…  相似文献   

15.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16.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17.
曹权 《文学教育(上)》2008,(18):110-110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都把文章的观点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很显然,教材编者认为,鲁迅这篇文章的批判对象主要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在写该文的五年前,作者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发表于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这前后两篇散文,虽字句有些不同,但所述反对小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风筝》不是毫无根据的艺术虚构。怪不得有人说:“这一篇……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穴李柯林《〈野草〉注释》雪《风筝》叙写了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感情折磨。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很是嫌恶,以至对小弟喜爱风筝采取了一种粗暴禁止的态度。可后来“我”看到了“一本外…  相似文献   

19.
唐弢同志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问题》中说:“我说我们可以有多种文学史,我个人要写,就写一家言,写我自己艺术欣赏标准,那个后来去搞了植物学的蔡希陶写过几个短篇小说,我一定要写他。他是写四川、云南边区少数民族生活的,至少有五篇左右,很有特色。”又说“鲁迅生前赞扬过两个人:蔡希陶和裴文中,《中国新文学大系》总结了中  相似文献   

20.
读王往的这篇小说,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经典文本之一,在知识分子“我”的视野中,故乡是贫穷破败的故乡,乡土中国的农民是愚昧麻木的灵魂,因此,“我”的还乡是无奈的、忧郁的精神之旅,其中隐含了作者对传统中国的文化批判。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村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