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就造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个独特技巧:增译和减译。在古汉语诗歌英译中时增译体现得尤其明显。本文通过个案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三种中文译本,阐述不同译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不同,在汉英翻译中增加的信息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汉语颜色词种类繁多,本文重点讨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基础颜色词的英译以及翻译方法,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角度出发,为汉语颜色词的英译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该理论基础之下,以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分析了汉语颜色词的英译,这一英译的过程目的是让译入语读者也就是英语文化读者了解汉语颜色词广博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用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用学的角度,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应通过语用推理,对具体的语篇恰当解读,用恰当的译入语语言形式体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重点论述译出语的语用翻译和译入语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4.
敏公上师是当代的高僧,其摄受的弟子遍及海内外,对敏公上师生平的英译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次翻译实践的特点:(一)佛教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当中,译者们多采用直译和音译,突出佛家的本源异域文化;同时基于表达的需要,也综合采用意译、增译、加注等翻译手段。(二)对句子的翻译中,如果英汉有类似的句型,则顺应源语句型,但调整语序,以符合译出语的表达习惯;如果英汉句子差距较大,则完全打破源语结构,按照译出语地道的表达习惯来。(三)语篇把握方面,汉语靠词汇重复等构成语篇前后连贯,英语则多用连词、副词、介词短语等衔接前后句子,翻译时去掉原文中的冗余信息,"化虚为实";另外,偈颂等是特殊的语篇,按照诗歌的韵律及排版来译。  相似文献   

5.
所谓衔接指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省略是各种语言都使用的衔接手段。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导致英汉语省略倾向的差异。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目的语的衔接特点,相应地增删一些成分,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衔接自然,语义连贯,达到篇章意义的对等。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上的映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英语言结构上的不同。汉语多用具体名词,英语多用抽象名词。汉语多用人称代词作主语,英语多用非人称词类作主语。汉语多用主动结构,英语多用被动语态。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本文对比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进行有效地交际。  相似文献   

7.
意合与形合     
通过汉英语语法对比,论述汉英语在表现法上的差异:即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并就这一差异在汉英互译实践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红楼梦》英译本看委婉语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中的委婉语的研究来探讨汉语委婉语的可译性及翻译技巧。汉语委婉语英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译成英语中对应的委婉语,2、直接译出核心意思,3、省略,4、译出字面意义,5、注释法。  相似文献   

9.
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语言类型的事实决定了这两种语言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汉英语中的主语(英语中形式主语除外)都是天然的话题(主位).英语的主语只有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才能担当,而汉语除了名词外,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主谓结构(小句)都能做主语,这就在翻译的时候产生了转换的问题.而汉语无主句的存在又直接导致了翻译时需要运用补充的手段来弥补主语的缺失.因此,翻译的前提应该是对源语和目的语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得到符合目的语规范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必须在两种语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在归化与异化之间进行权衡。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处理有 3种情况 :原文中的形象在译入语中不变 ,将原文中的形象转换为地道的译入语中的形象和舍弃形象改用普通语言来表达形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审美再现在文学翻译中十分重要,本文借鉴高健"语性说",总结了英语的八大语性特点,并以中译英为例介绍如何发挥英语优势,实现原文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2.
译入语与翻译李炜(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西安710062;作者,男,41岁,讲师)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至少在两种不同的语言间所进行的语际转换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比作一条道路,其起点为原语,其终点为译入语,如下所示:原语——信息——→译入语①然而由此端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复合宾语与汉语中的兼语式进行比较研究。(一、)比较的可能性:两者均由三个部分组成,英语是一个动词,加一个宾语,再加宾语补足语;汉语是一个动词,加一个兼语再加兼语后成分。(二、)比较的具体化:即a、英语中哪些动词可以接复合宾语?哪些可以充当宾语?哪些可以充当宾语补足语?b.汉语中哪些动词可以接兼语式?哪些可以充当兼语?哪些可以充当兼语后成分?c.找出两者相同点与不同点和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三、)比较的目的:更好地认识英语的特点,以促进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4.
形合和意合是任何语言所共有的两方面的特征;但在各种语言中表现趋势上存在差异.英语重形合而汉语则重意合,这种区别体现在词组、句子及言语层次上,构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质的差异.本文拟就英汉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差异及其与翻译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探讨规章英语中的否定句翻译。笔者认为,凡带有状语的否定句,在意义上否定词否定状语;大多数否定句都有极强的否定语势,翻译时应将这种强语势表达出来。笔者还认为,双重否定句只能译成汉语的双重否定句,这是规章英语翻译不同于其它文体翻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汉英公示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对提示类、指示告示类以及警示类公示语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汉英公示语在转喻倾向性、频率以及分布上都有差异;具有转喻倾向的汉语公示语数量要高于英语公示语;汉语公示语转喻倾向主要为原因结果共现的有界转喻的思维方式,而英文公示语转喻倾向主要为以原因代替结果的无界性转喻特征。在转喻分布上,上述三类公示语有着不同的分布:警示类转喻的转喻倾向最高,其次为指示告示类,提示类转喻最低。本文尝试揭示汉英公示语背后的认知思维机制的差异性和理据性,从而有助于公示语英译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言不同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不同的文化认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可译,但这种不可译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翻译方法得以解决。中文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无论是语言的结构层面还是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均存在着判若鸿沟的区别,这就导致语际的翻译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性。本论文从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不可译情况在中英文化不同系统中的表现研究,同时借助于相关的例子,展开细致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双语公示语在城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汉语公示语的翻译现状还不尽人意。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视野来把握和审视。互文性理论与公示语的翻译密切相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来揭示汉语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及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汉英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笔者在翻译《兰亭集序》中运用的译法及其原因。现代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而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在对汉语四字格的翻译中很难用英语来表达出相似的节奏性。从英汉语言的句法特点来看,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形合法,通过对原文中的排比、对偶、对照句式的处理,在汉译英中添加介词,以及使用英语中其他常用的连接手段,做到语言转换的顺利衔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准确翻译并非易事。本文以《论语.学而》篇的英译为例,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提出在典籍翻译中应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显著特点,并强调翻译要保留典籍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弄清原文本中存在的"核心词"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