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人生境界。所谓人生境界是指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程度和情操水平,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人生境界是人生意义的表现形式,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人生境界是人生历程的动力源泉;人生境界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坚实基础。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人生的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以“理为核心的共相说的理论基础这,该说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将人生境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层次,发出的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截然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性质。  相似文献   

3.
人生的级次与价值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核心内容,冯友兰根据人对宇宙人生觉解,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且依次论释了人生的价值。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也不乏局限性,设计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其留给人们的普遍反思。  相似文献   

4.
道德境界是客观存在、人人都具有的,但在境界高低上却有所不同,道德境界标志着人们德性修养的程度和水平。因此,探讨中国古代和西方世界不同道德品质所赋予的特定内容来区分道德境界的类型和层次;然后根据当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人的道德境界而划分为四个层次;最后,提出了现阶段人们道德境界升华的现实条件和个人努力的方向。使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能进一步正确理解道德境界的内涵,并努力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表现。重视对青少年道德需要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道德状况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依据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把人生的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层次,为当前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8.
彝族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把天地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本,把伦理道德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包括亲族道德、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生活道德、人生不同成长阶段道德等内容较全面的道德规范体系。其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家支等群体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把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结合为一体,强调道德的特殊性。总体上,彝族古代社会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是以追求道德的人为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孔子认为“人”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举贤才”的治国方略,进而在上述重人思想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把“人”划分为圣贤、君子、仁者和小人四类,按照“人”的划分标准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0.
道德境界一般是指与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相联系的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操的状况及水平,是对道德生活的一种觉悟程度,是个体道德素质的综合表征。社会主义道德境界是基于社会主义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对道德生活的觉悟程度及其个体道德素质的综合表现。它是社会主义物质条件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必然反映,是以利益为基础的物质精神化、精神物质化互动结果的道德表现。  相似文献   

11.
法理学按照权利的根据不同,将权利分为道德权利、法定权利与习俗权利.法定权利的背后必然有着一系列的道德原则作为支撑.当代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都将学术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其理论渊源历来众说纷纭,但主要的则包括探求真理说,人类福祉说,思想自由说和意见自由市场说.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市场行为的认识要摆脱单一的道德尺度,一方面,对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估要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法,合法的市场私利行为是正当的、自然的;另一方面,对市场行为的社会分析要超越唯道德或泛道德主义,市场文化有许多独立于伦理道德的人文价值。对于目前的道德腐败,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市场经济与个人利欲,而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影响社会道德状况的各种社会因素。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综合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3.
个体道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个体的道德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内部过程的结果,按其内部状态可以分为许多类型。个体是否从事某种道德行为,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人预期理论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个体的道德行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自由意志在消极层面是非依赖性状态,从积极层面讲是自主选择的状态,与人在道义上的责任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二阶愿望"能力.康德在设定"自由意志"之存在的同时,却无力使人们将这种抽象的主体的自由的"规定"真正在人身付诸实现,关键在于他还没有将这种道德意志真正内在化,与生命自身的良知性的动力统一起来.在王阳明那里,道德理性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本体是同一的,良知本体的自我裁断和自我意志冲动,使人的身心之间、知行之间的冲突协调并成为一个统一体,使道德理性在人身现实化,是为自由意志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通过其特有的作用机制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巨大的道德教育功能。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与大众传媒自身的内在机制和特点是分不开的,按照大众传媒在道德教育中所起到的各种作用,我们把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分为道德认知功能、道德社会化功能、道德评价功能和道德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按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从低到高排列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文章通过对这四种境界的具体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境界及道德观,同时分析了“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研究是旅游伦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旅游者行为的道德维度研究不应囿于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探讨,而应将不文明行为纳入到一个旅游者道德行为的分析框架中,通过分析发现,旅游者道德行为呈现出连续体状态,在此连续体上,旅游者行为从行为性质上可体现为犯罪行为、劣迹制造、劣迹收敛、道德自觉、卓越伦理五种典型行为。旅游者道德行为连续体模型的建立将为旅游者道德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增强了解释力和预测力,并为更全面的旅游者行为道德规范的建立和负责任旅游理念的宣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描摹世相人情百态的世情小说,可以见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一些伦理道德规范和约束。中国古代社会以"三从四德"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德性,将女子一生鲜明地划为三个阶段,即未嫁、既嫁、寡居。本文以这三阶段的分期为出发点,以女子之"从"为侧重点,分析世情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古代未婚男女、已婚夫妇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相关婚姻伦理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9.
In what is essentially a working paper, an ideal typical and analytical concept of moral ac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The concept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pattern-variable scheme, with moral action seen as involving the choices of affective neutrality, quality, universalism, and diffuseness. This model of moral action is then used to hypothesize an end state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definition of this end state involves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analytical choices to the human condition, which is a given of all human action and the most universal point of reference for moral action in relation to human communities.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moral action is thus seen to involve the capacity for involvement with others as whole persons; for relating to people in terms of their humanity; for respecting the moral autonomy and liberty of others; and for resolving moral issues by reasoning, which implies flexibility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situations. A major part of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an examination of some social structural features of schools, indicating the considerable extent to which schools ordinarily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moral capacitie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20.
纵观伦理学史,对道德的研究始终未能超越自身的体系,未能从另一个学科角度进行探究。从政治哲学角度,以个体和群体的复杂互动关系为核心,可以对作为社会基础的道德问题进行新的解析。善作为道德的核心概念,是内化于个人自身的符合合群性要求、实践可使个人获取幸福的系列规则。而规则是变化的,据此可以将人类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封闭性道德阶段、多元化道德阶段和开放式道德阶段,三个阶段各有其政治学特征。还需要提出生命轮回的观念,希望扩大道德效用边界,消弭人类社会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冲突,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