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实践哲学存有三大实践误域:其一,对物质本体论的极限意义缺乏足够的把握,因而走向了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间的动摇;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平台和基础内涵缺乏认识,盲目抬高实践的地位;最后,对实践内的主客体矛盾的有限性缺少应有的正确的理解。因而最终以主客体统一原则混同并代替主客观统一原则。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未能阐明实践之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仅以内涵说简单地概括之,甚至对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两种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连接都未能予以正确的说明,这种情形必须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2.
论知识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的客观性本质上是主客观一致性和主观际一致性的统一 ,而实践的社会性本质上是实践主客体间的一致性和实践主体间一致性的统一。知识的客观性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矛盾规律应表述为对立统一转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事物的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长期以来,人们都把矛盾规律表述为对立统一规律。我认为,把矛盾规律仅仅归结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不够的。因为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和统一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转化是矛盾的普遍属性,它同对立、统一三者构成了矛盾的根本特性,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完整地表述矛盾规律。因此,我认为矛盾规律应该表述为对立统一转化规律。把矛盾规律表述为对立统一转化规律,在哲学史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对于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学说的认识需要深化。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值得反思。实践表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与矛盾普遍性的绝对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相对性直接相联系的。我们必须完整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立统一学说的论述,深化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试析教育活动的结构与矛盾冯建军教育活动是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探讨教育活动的结构,分析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对于认识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深化教育本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任何教育活动,都有教育过程中的两极,即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组成,它们以教育资...  相似文献   

6.
“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它们在对立统一中存在发展。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及运动规律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现象和运动规律在本质上都体现着矛盾的对立统一。教师应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这对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就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在《电场中的导体》这节课中,理解两个电场的矛盾统一是一个关键。导体放入电场中,由于导体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负电荷,负电荷逆着电场的方向运动,结果,导体的一端出现了负电荷,同时另一端有了多余的正电荷,如图1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的本质通过其历史现象表现出来。评价、教育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是一般、特殊与个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理论教育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能动地判断理论教育价值的实践一认识过程。理论教育评价的主客体关系主要表现为两对关系: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的关系、评价客体与评价主体的关系。理论教育评价的本质是由其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根源于实践中的主客体的矛盾.主客体矛盾分为价值关系、意识关系和物质变换关系三个侧面.本文从三个侧面分析真理和价值的不同内涵,阐述其在内容、发现方式和认识形式上的区别,在实践基础上考察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其中主要的就是教与学的矛盾。剖析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对我们科学他认识教学活动的本质,正确地看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教学矛盾的含义教学矛盾中,教和学是其对立的两方面,教师和学生是这两个方面的物质承担者,即主体。概言之,教学矛盾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对立统一。教,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即教师育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把人类的历史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个体认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1.对立统一原理【基本观点】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方法论】(1)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  相似文献   

11.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进入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具有主客体双重性。仅就教材而言是纯粹的客体,而一旦进入动态的课堂运作过程中,就不仅有作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一面,同时随着主客体间复杂的精神和物质的交流、变换,它又有主体性的一面。它的主体性是通过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认识的发展及个性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教育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活动的有机统一,关系到人的本质与生成。研究生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为我性"的主客体关系向平等对话的主体际关系的转向。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人学理论逻辑出发,以主体际关系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才得以生成和发展。在新时代语境下,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要坚持理性求真的学术精神,以人格平等、教学相长、沟通共情的交往原则,建立平等沟通的对话平台和学术共同体,践行和发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主体和主观及其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令学生困惑的问题。主体是人,主观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主观具有主体性、客观性、能动性、价值性、被动性。主体和主观的关系重要表现为主观是主体的一种精神状态,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协调达到主观展现自身、创造自身。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主体性不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历史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因而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也不否定历史主体的选择性。选择性是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历史过程是由主体的选择构成的,历史规律是通过主体的选择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主体的能动的选择性的统一;主体性的实质是主体以自身的根据对自身活动的自觉的选择这样一种性质。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坚持主全的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主体性为目标,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只有通过深刻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才能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庆国 《江苏高教》2021,(2):103-107
建构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评价体系,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介体和评价环体“四大要素”,确立了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五大原则”,构建了内容标准、需要标准和实践标准“三大基本标准”,设置了“培育实效”和“践行实效”两大板块的考评内容。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实效评价,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美学对话思想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根据主客关系的变化 ,西方美学对话主义思想经过了三个阶段 :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意义上美学对话、德国古典美学中认识论对话向本体论的过渡以及现代西方美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是一种亟待提升为哲学层次的教育新理念。在教育中引入交互主体性概念是为了消解教育中主体中心和主客对立现象,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交流、沟通。交互主体性概念思想中所蕴涵的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主体间意识上的"同"和言行上的"一",哲学家们对交互主体性认识是言行上的"一"与意识上的"同"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的,即二者互为因果。强调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性,目的在于使我们所开展的教育实践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