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5,(9):56-62
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是社会分配的两个重要指标。风险社会下,我国"重财富"而"轻风险"的分配模式开始背离了社会分配的初衷,资源与财富的过度集中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风险分配的缺失更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失衡。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带有倾向性的分配模式可能导致管理目标与结果的偏离进而形成一种逆向激励。实现风险分配的正义,政府应具备风险管控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建立以风险认知机制、风险决策和评估机制、社会保障和要素同步机制以及风险分配惩罚机制为一体的多元运作体系,形成机制要素间的相互补充与配套,在正向激励的作用下实现管理目标与管理结果的动态一致。  相似文献   

2.
工程风险问题关乎人类社会生存,是工程哲学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生存论视域工程风险的界定是分析工程风险分配正义问题的逻辑基础。工程风险分配正义的基本逻辑首先呈现为经济学维度的"资本逻辑"和伦理学维度的"责任逻辑",这两种工程风险分配正义的逻辑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生存逻辑"的工程风险分配正义是对"资本逻辑"和"责任逻辑"局限性的克服。"生存逻辑"工程风险分配正义的实现主要依靠正义理念、制度正义和程序正义三位一体的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7,(1):19-23
风险社会的思维方式引发刑法范式的转换。刑法体系内部的逻辑自洽成为形式侧面的考量,实质层面的根据在于对"正义"符合性考察。风险社会的现代性自反开启了刑法的现代转型,与合目的性、正当性一样重要的是,在刑法内部溶解"分配正义"理论,旨在对风险社会的传统刑法改造时,除了对正义目标的孜孜追求,还应该关注分配正义在刑法理论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风险社会”,风险的分配和衍化已经居于核心地位.本文在探寻艾滋病流行风险根源的基础上,着重对艾滋病流行风险的分配结构和衍化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源起阶段,艾滋病流行风险的源起与转型期中国制度安排不当密切相关.在分配阶段,中国艾滋病流行风险分配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机制相互重叠,艾滋病流行风险分配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在衍化阶段,艾滋病流行风险的衍化过程形成了诸多社会风险叠加互动的封闭恶性循环圈,侵蚀社会结构.从抽象层面上来说,社会风险最终会平等地影响到所有社会成员.为应对艾滋病流行风险,必须建立艾滋病流行风险的评估体系,更需要建立一个与现代性社会利益结构相适合的利益表达和制度安排系统.  相似文献   

5.
收入分配是一个以收入的形成为逻辑起点,经过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环节,形成收入在各个社会成员间分布的过程。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收入因生产、流通过程的各种关系、社会过程的各种关系而被不同社会成员所占有、实现、分割并在他们之间转手。在这些关系的作用下,财富由最初简单、抽象形式逐步转化为各种具体的收入范畴,最终形成呈现在社会表面的社会生产成果的最终占有、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6.
每个社会都有一种抵御风险、度过灾难的方式。佤族社会在大型宗教活动中剽牛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和社会支持的方式,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是对财富的浪费。从佤族所处的生态环境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指出,剽牛适应了当时佤族的生产生活水平,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场语境。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存在着二重维度。这种状况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风险社会语境中面临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理论挑战,需要做出相应的理论调适。当代风险社会是现代性发展的直接后果,对风险社会的批判最终要指向对全球资本关系的批判,因而风险社会批判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逻辑。风险社会语境与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逻辑的结合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风险社会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风险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风险社会语境中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利益失衡,这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逐步控制和化解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集中反映在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诱发的资源紧张、分配扭曲、环境破坏等方面。在不能牺牲发展的前提下,化解和防范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需要政府的管理智慧和能力。客观地分析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产生的社会因素,未雨绸缪,有针对性地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社会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风险资产内生于参与者资产的经济活动,人们对风险资产偏好随财富同方向变化。受财富内因和各种信息外因双重冲击,风险资产有类似蝴蝶效应的加速效应,呈三环节螺旋升降。行动中,人们会以理性的非理性对待风险资产。管理者可控制风险资产的外因,而且,逆向控制违背风险资产内在加速效应,收效差;顺向管理更符合风险资产的内在传导机制,能够防范和化解风险,引导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本文为这一思想提供了系统化的数理逻辑模型和ARMA(4,4)实证。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科学技术不断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在社会剧变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各种因素的叠加也加大了人类危害自身生存的可能性。可以说,风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客观存在。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局面,学术界对风险的探讨早已提上日程。想要规避风险,就要先解析风险。对于风险的研究,本文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对风险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2.
一个以风险为特征的新型社会形态已经来临,风险无处不在。贝克对西方工业化模式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对增长的盲目乐观将被更加审慎和全面的发展观所取代,过去的经验已不足以成为当前的依据和理由,人们当前的行为选择同时还受到对未来预期的影响,现代风险社会已经从制度上和文化上改变了传统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不仅风险数量多,而且性质复合。如何应对风险?我们不得不将自己从那些过去的范畴中释放出来,并建立人们需要用的一套新的概念体系来分析新型社会风险,进而建立一种"新理性行动范式"和再造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一个以风险为特征的新型社会形态已经来临,风险无处不在。贝克对西方工业化模式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对增长的盲目乐观将被更加审慎和全面的发展观所取代,过去的经验已不足以成为当前的依据和理由,人们当前的行为选择同时还受到对未来预期的影响,现代风险社会已经从制度上和文化上改变了传统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不仅风险数量多,而且性质复合。如何应对风险?我们不得不将自己从那些过去的范畴中释放出来,并建立人们需要用的一套新的概念体系来分析新型社会风险,进而建立一种“新理性行动范式”和再造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驱动下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后,以核技术、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其产业使现代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其为人们提供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生态危机等各种环境风险。改变环境法固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管制的思想,设立新的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和监督程序,增加对环境风险评估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环境风险治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同时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风险因素演变成的风险事件也给社会带来风险。因此,我国学校亟待实施学校教育社会风险管理。学校教育社会风险是指社会上的各种相关因素、自然灾害以及学校教育活动与管理本身等因素变量演化成的风险事件给学校教育带来某种危险的可能性或后果,以及学校教育本身的一些风险因素演变成的风险事件给社会带来的某种危险的可能性或后果。据此,学校教育社会风险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学校面临的教育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教育对社会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成的指标群。  相似文献   

16.
生态风险本质上都是人为的。生态风险形势越来越严峻,主要是由于人类在错误的伦理价值与文化观念引导下的错误行为造成的。有效地防范生态风险,需要我们从工业文明的末端治理模式向生态文明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转变,注重观念创新和消费方式的变革。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进行生态启蒙,加强环境教育,提升公众生态意识,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设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伦理规范和运行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促进人们实现生产方式生态化和生活方式绿色化。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是人类社会走向后工业时代的重要特点,风险从宏观的社会表征逐渐向社会的微观领域渗透,人际交往风险便是交往场域对风险社会的凸显。信任是针对人际交往风险的一种解决办法,信任文化的生成与信任行为的选择之间存在循环上升的相互强化作用,而信任文化的破坏与失信行为的选择之间存在循环下降的彼此弱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共容利益"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性概念,是他用来解释"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现象"、"权力与繁荣"的理论基石。在风险社会面前,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政府、社会、家庭都面临风险的重新分配,那么高校在实施公共安全教育时,惟有通过与政府、社会、家庭形成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基于平等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共治,才能使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共生共荣,推动公共安全教育的地域互补、风险共担和资源整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