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鬼才"李贺的诗歌中充斥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彰显,使得其诗歌成为唐代诗文中最有个性特点的创作。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对群体生命生存的关注,这些在其功名诗、神鬼诗、爱情诗中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2.
汉代诗歌中,生命意识的表现已出现了较为集中之趋势:或感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或忧生哀死、咨嗟不已,或幻想升仙、超越死亡.祝寿之辞,表达出的是对希冀长寿的强烈愿望,也是汉人生命意识的一个方面.汉代的丧歌,更是汉人生命意识突出的体现.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分析,揭示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普遍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3.
申艳最为关注的是那些卑微存在。在诗歌中,她让卑微灵魂自由翱翔,同时也使诗歌本身有了来自生活的基石。在申艳的诗歌中,更多的时候,这种卑微的存在就是主体自身,诗作表现出一种内向"建构"而不是激切的"命名"的转向,透露出的是理想主义的高贵与女性自我拯救的另一种可能。正因为主体自身的卑微,面对具有同样价值诉求的生命存在,诗人不再矜持于人类的崇高与伟大,而是谦逊地俯下身子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自然万物做着物我无间的灵魂交流。申艳以女性的细腻与温情为那些卑微存在刻画生命群像。在生命意识的烛照下,申艳的诗歌折射出的是卑微存在的灵魂之光。  相似文献   

4.
笪浩 《文教资料》2009,(20):14-15
海子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有对生的眷恋,又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5.
神韵说体现了人的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1、它把诗歌看作一种生命形式;2、它要求诗歌表现人格精神;3、它重视审美创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展现了诗人饱满、庄严、凛冽的生命状态,显示了诗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本态度,表现了诗人助君济世、自觉为诗的生命追求。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在汉魏六朝诗歌中得到了相对集中的表现。人生如寄的悲哀、季节流易的敏感、历史变迁的观照,化作诗人们对提高生命浓度的渴望、对延长生命跨度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参悟。这一切使得汉魏六朝诗歌具有了永恒的魅力并在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阮籍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杰,历代对阮籍及其诗歌评价颇多,众说纷纭。阮籍生活的时代有其独特性,他的处世思想及政治态度的形成与时代相关,他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表现在诗歌内容中,则是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思考,即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魏晋这一学自觉的时代,诗歌以其普遍的自我生命意识、超然玄远的生命追求构成其深邃的情感内涵。通过对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政治状况、哲学思潮等方面的综合考察,阐述魏晋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执着追求,可以对魏晋诗歌独特的审美风貌和魏晋诗人的精神底蕴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许雪萍是当下广西诗坛实力派青年女诗人。作为很有个性的"草木诗人",对大自然的诗意捕捉——在大自然的诗意抒情中,建构诗人的生命意识、追寻和探索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命的家园,这是许雪萍诗歌的主要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1.
曹植“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与残酷的现实际遇。环境的激烈矛盾造成曹植一生的生命悲剧冲突。这种生命悲剧冲突向外衍化成各种生命意识和情绪,曹植的辞赋便可视为此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渲泄和表达。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表现生命中的个体生活境界;对国家、社会生命的深沉忧虑、关注;对“人”生命的关切;因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无由实现而产生的各种生命情绪,这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抒写恰是曹赋向屈赋复归的根源,也是曹赋在辞赋史上占据最主要位置的根本原因,但曹赋和屈赋在个体生命意识上又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又恰是两辞赋风格不同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2.
王丽珍 《德州学院学报》2001,17(3):52-54,88
悲剧人生造成曹植饱经忧患 ,心灵重创 ,情结扭曲 ,立功宏志不得以实现 ,思欲解脱 ,思欲渲泄 ,便借游仙这一幻想形式来超脱生命的悲剧。渴望保全生命 ,建立不朽的功德 ,获得精神慰藉和生命的快乐自由  相似文献   

13.
在对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及曹操本来面目作了一番较为严格的审视后发现:儒学不断地而又分阶段地吸收溶化着法家思想。曹操虽以法家称,但其“人治”行为并不符合纯粹的“法治”精神,真正深入其骨髓、贯穿其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造就其“刚健”、“日新”、积极有为的一生的,乃是早期儒学之根本思想-“修已以安百姓”。  相似文献   

14.
曹操诗歌之雄浑古朴的壮美风貌的形成,其主因应该在于主体内在的一腔壮气,一种至大至刚的雄壮精神。具体分析曹操的人格构成可知,这种精神的来源应有如下几个方面,即其一生不改的救世情结,其顺应时世的价值取向,以及其特出独具的雄豪个性。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以诗赠答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曹植赠答诗在情感、意境上较传统赠答诗有新开拓与创变,探析其诗歌表现的政治内涵与人生遭际,有助于获得对曹植诗歌特点和独特成就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7.
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军事家,聚多才多艺于一身,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精到。他不仅重视雅乐的建设,而且极度热衷于俗乐,并实现了这两种音乐在思想深处的完美融合。曹操自身的音乐创作不仅削弱了原有的教化功能,而且极大增强了抒情功能。究其这种音乐思想产生的原因,除音乐本身的发展规律与汉魏时期社会思想的变迁之外,还与曹操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成长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剧作《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刘立  胡治洪 《培训与研究》2006,23(10):35-36
生当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当时极其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扫灭群雄,统一北方,为中国由乱而治、从分到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奉行法家之道,兼采名家、兵家、纵横家思想,宽严兼济,求真务实;而他的终极社会政治理想则在于儒家的王道仁政;在个人养生方面,他还究心于道家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种驳杂的思想指导下,曹操成就了平乱致治、反分促合的历史功业。  相似文献   

20.
曹操生平跻身的时代是汉王朝濒临烟幕近熄、饿殍遍野、危机四伏、苟延残喘的多事之秋且是令人感愤、绝望、悲叹、激变的蹉跎岁月,加之东汉时期颇为黑暗的朝政腐败、群小滋盛、祸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演义困境。故此,乱世光晕使得沉重的积弊、浓厚的阴影、忧患的意识投射到曹诗中就渐趋形成了诸多慷慨悲怆、愤懑忧患、质朴含蓄、通脱哀婉的挽歌式的文学佳篇并使之始终涵括着博大幽思、苍鹰腾跃、江海悲涌、气度恢弘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