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处理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关系的过程.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再到给社会各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的互联网传播,人类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一次次被打破和重构.当今的数字化媒体时代,个体主动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成为全新的"电子媒介人".  相似文献   

2.
国宝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传播价值、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四个方面探寻国宝类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总结其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了从中国价值到全人类价值的价值创新、从中国内容到全球内容的内容创新、从中国官方媒体到全球媒体的传播主体创新、从卫星电视到全媒体传播平台的渠道创新。  相似文献   

3.
武蕾  陈猛 《传媒》2021,(4):94-96
媒介技术的更迭与新型传播载体的出现导致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嬗变、传播内容从"导向明确"到"指向不一"的演变、传播方式从"单向灌输"到"环形发散"的改变、传播环境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变.面对如此态势,强化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亟须从科学打造传播团队、努力推进话语转型、合理构造传播矩阵及净化网络传播环境等四个维度加以思考,以期提升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邱文中 《新闻窗》2011,(6):57-57
上个世纪中叶的品牌传播实践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商品品牌延展到国家形象塑造,塑造形象有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达成,因为它形成了特定的传播氛围,我们称之为"情境"。形象传播就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传达人格化概念的传播行为,新闻报道、广告及公关活动中都会运用形象传播的技巧。形象传播经常运用到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李真  李华伟 《传媒》2021,(3):86-88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布局,重组对外传播机构、扩展国际传播平台、改进国际传播技术、创新国际传播形式,不断推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际传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从"本土"到"全球",从"文"到"语",从"模仿"到"超越"三个层面的建议,作为对新时代国际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中,广西具有地理区位、民俗文化、人文往来等特殊性,被赋予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需以特色、精准、立体思维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效能,实现从“大众”到“特色”的本土化传播,做好从“泛化”到“精准”的浸润式传播,构建由“平面”到“立体”的现代化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渊 《出版广角》2021,(17):76-78
传播技术的持续升级使媒体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对传播者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接收者的阅读习惯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传播技术智能化成为趋势,新闻传播生态面临变革.新闻媒体必须对传播技术智能化下的新闻传播规律进行积极探索,恪守新闻生产原则,创造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8.
方言电视节目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艺 《新闻前哨》2008,(8):88-90
竞争是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外部因素,方言类电视节目兴起的内在动力是媒介传播的分众化、窄播化。方言电视节目让受众在同一时间不同频道、不同时间同一频道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从大众到分众,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被称为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前四次是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媒体传播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新媒体传播产品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基于计算机、非线性、多媒体、实时传送和用户控制的特性。从博客到电子杂志,从播客到视频分享网站,从手机报到手机电视,新媒体传播景观的快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朱磊  邓之祺 《传媒》2015,(23):17-20
近年来,户外媒体的价值重新受到业界关注,各方都致力于开发更具公信力的户外媒体价值评估体系.然而,众所周知,户外媒体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播路径从单屏到多屏,传播内容从整体到碎片,传播对象从受众到用户,评估技术从单纯的抽样调查到包含大数据分析在内的混合调查.户外媒体的传播环境、传播路径、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乃至媒体价值评估的数据体量,无一不在变化之中.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户外媒体价值评估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看清户外媒体当下身在何处之后,我们不得不思考:户外媒体价值评估将去向何方?  相似文献   

12.
拉斯韦尔公式有三个关键的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本文以为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媒生态图景”;传播者,从“把关人”到“人人皆记者”;传播从“一技之长”到“博采众长”;传播对象:从“点对面”到“多点对多点”。  相似文献   

13.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更以空前的速度改变着企业的竞争环境与运作方式,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模式。网络品牌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范式转移现象。这种范式转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传播信源从有形到无形、传播扩展从外延到内涵、传播竞争从二元到单一、传播范围从本土到国际。  相似文献   

15.
一、新媒体的含义纵观人类的传播发展演变,从口头传播到手写传播,再到印刷传播的三个过程之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网络、手机等为传播媒介的新型媒体传播时代。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  相似文献   

16.
从1907年柯恩发明传真电报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闻图像传播,到"嫦娥一号"卫星从遥远的太空发回月表照片,时间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从摄影照片到三维动画,从模拟信号到数字通信,从异地传播到星际传播,新闻图像传播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发展之路,也推进了媒体传播力的价值回归.营造良好的新闻图像传播环境,不断提高图像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充分发挥图像传播的优势,是"读图时代"提升媒体传播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语:组织传播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在我国属于比较"年轻"的学科。经过20多年我国对组织传播的研究,中国的组织传播从引进、到形成、再到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规律、传播模式以及传媒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信息的采集、信息内容的叙述方式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传播信  相似文献   

18.
全球传播:起源、概念、范畴 关于全球传播的诞生及影响的研究是学术界新的领域,但是全球传播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由于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运行,使得信息能够瞬间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信息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间间隔缩小到即时,传播范围扩展到全球。因为在电子媒介时代,互联网、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完全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信息能够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全球传播实现了传者遍布全球、信源遍布全球、受众遍布全球,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领域内的即时传播,因而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9.
陈邦武 《编辑之友》2016,(12):43-46
社会化媒体开创了群体传播时代,可以从信息空间、关系空间、情感空间等进行多维聚合,从而促进传播模式创新,即从名气到人气的转型.其主要表现是:其一,在主体上,从受众到合众;其二,在内容上,从信息到全息;其三,在方式上,从硬广到软广;其四,在效果上,从认知到认同.借助于人气进行传播,媒体组织不但可以实现全民传播,而且可以实现全民红利.  相似文献   

20.
占琦 《东南传播》2022,(1):13-15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体育非遗文化传播主体流失,传习者高龄化;传播内容专业性强,局外人受限;传播形式单一,身体必须在场。消费社会视觉文化转向下,体育非遗短视频从传播主体到传播形式,从传播内容到传播介质,扩大了体育非遗文化的数智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