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侨务传播者、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提出了当前我国侨务传播的三个策略:(一)提高侨务部门行政位阶,整合”五侨”资源,建构”一体化”侨务传播机制;(二)因应传播数字汇流趋势,并可将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应用于侨务传播领域;(三)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及祖国侨乡传播网络对接,建构多维的大侨务传播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一、“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时代到来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作为与传播者相对应的传播对象一直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概念,诸如“接收者”、“受众”、“大众”等概念的出现都似乎有先天的不足,如只突出规模与数量,无法体现参与程度;只注意到被动一面,忽视其积极一面;只显示传播过程的所处位置,掩盖了其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网络在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当越来越多的个人、组织、团体等上网成为传播者时,传播者成分的多元化是否会动摇专业新闻传播媒体的地位。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5.
韩天高 《新闻记者》2003,(12):18-20
传播环境的网络化变迁使传播者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知识结构的又一轮优化和能力素质的崭新重塑,成为新闻工作者队伍从个人到集体都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课题。职业传播者把握未来的出路,在于及时有效地培养、塑造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传播能力——多媒体传播能力。 一次次传播科技为人类不断创造、积累着各式大众传播媒介,这为传播者多媒体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到第四媒体的兴起,由于其革命性特点之一就是多媒体性,这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传播效果变得数据化、可视化,受传者对媒体内容的兴趣、态度和看法一目了然,由此推动了传播的载体、风格、工具发生巨大转变。传播方式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传播渠道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相互传递的双向传播。本文以“账号化、人格化、个性化”的制作实操手法,试从主流媒体传播者角度,解析如何重塑对传播内容的认知、传播符号的定义、传播技巧的打造,以实现主流价值观内容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米惠惠 《新闻世界》2014,(4):129-130
在网络传播时代,多元化的传播者代替了传统媒体中专业化的传播者,对于一些社会敏感议题的以“人肉搜索”为主要方式的逼视给报道对象甚至传媒业本身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在网络传播时代规避媒介逼视,建构媒介伦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现新闻价值的过程,而新闻传播者的任务则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对新闻进行报道,完全、真实、客观地展现事件的真实情况,给予大众表达权和知情权,传播良好的文化和道德品质。新闻传播不仅仅是向大众传达各类新闻信息,更是生成权力的过程。权力涵盖了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象征性权力等多种权力。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传播者主要从三方面获得权力,一是新闻传播者通过制作文本、知识和生产意义获得生产权力;二是新闻传播组织凭借其在传授和接受关系中的地位和与其他社会权力机构的关系产生权力;三是新闻传播者利用自身学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生产权力。在本文中首先探讨了新闻传播过程中权力的生成,随后说明了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者的主要责任,在结尾处给出了两点提高传播者权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病毒式传播以速度快、成本低廉、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得到了传播者的喜爱,纷纷开始探索病毒式传播的“妙方”.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学者们对病毒式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定义、传播特点、传播模型、分类以及在现实中的作用.但是,对于病毒式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心理因素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0.
吴婷 《新闻世界》2011,(9):274-276
《论语》作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解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蕴含着传播思想的言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对传播主体的分析重视传播者的自律;传播内容上,注重信息选择的“把门人”意识;传播渠道上,文化典籍是教化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体;传播对象上,树立了强烈的受众意识;传播效果上,重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儒家的传播原则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礼”而展开的。探寻《论语》中传播思想的魅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传播文化的历史继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个人化:新闻报道的新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婧 《青年记者》2005,(2):23-24
新闻个人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卡尔·霍夫兰的说服理论指出:"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的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有威望吗?可爱吗?是同我一样的人吗?"霍夫兰的传播实验表明"假如传播对象喜欢传播者,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接受者认为讯息的来源是来自一个与他自己或者她自己相似的人--即具有同一性,就更是如此"。这就是"自己人"效应。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自由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虚假信息极易发布和传播便是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选取“国标馒头必须是圆的”这个2008年第一大假新闻通过网络从无到有的事件,从传播环境、受众、传播者三个层面,就该事件进一步分析网络谣言、网络假新闻的成因,进而从受众、传播者、传播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消解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传播手段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包括新技术、数字化、多媒介、即时性、交互性、多点对多点、移动化等.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最大不同是传播者不仅仅是媒体,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具有互动性、主动性、个性化、碎片化、圈子和群等,而且,新媒体借助日新月异的技术为品牌塑造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情感类微信公众号“晚安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其传播策略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其他情感类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提供借鉴。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晚安少年”通过专业化的团队运作,插画感的CIS设计、多样化的内容安排、高频多形式的推广、明确的受众定位和适度的受众互动,给受众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舆论战是“战”又是舆论传播,它一方面具有战争的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舆论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的特性。这种内在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舆论战的运行不仅要受到战争规律的制约,也要受到舆论传播规律特别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制约。这就要求传播者在谋求舆论战效能优化的过程中,要将其双重特性统一起来,使两者相互兼顾而非互相对立。舆论战内在规范的几对矛盾战争诡道性与新闻真实性的悖反。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在军事领域,宏观到战略层面,微观到战术范围,无处不用诡诈之术。列宁说得好:“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丘吉尔的一段话更是被反复引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5W”传播模式,本文以该模式为视角,探索壮文化高校传播策略。从传播者角度,学校领导层面,需做好顶层设计;教师层面,需做好壮汉双语教学工作;在学生层面,需组建壮文化社团。从传播内容角度,高校要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应该做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工作。从传播渠道角度,应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包括活动平台媒体等。充分运用QQ、微博、微信、移动平台等新媒介,多渠道形成传播合力。从传播对象角度,高校壮文化的传播对象最主要是大学生,要充分考虑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活动。从传播效果角度,主要提高高校学生对壮文化的关注程度、了解程度、认同程度、内化程度,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行举止、实际行为。  相似文献   

17.
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每个家庭和世界联系在一起,麦克卢汉预言的“全球村”刚一变为现实,就立即进入新闻家庭化的时代。“虚拟实境”使电脑传播从传统的文字到图片、音讯及视讯的多媒体系统,迅速跨入三度立体空间的世界,实现了全球与个体的互通新闻传播境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能动性,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传播者的在场或缺席将直接影响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四全媒体背景下,河北广播电视台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在内容及形态上有很多创新。全程媒体,实现了从片段刻画到全程拷贝的变化:多样式报道——尝试更多报道体裁,以“新闻陆战队”方式作战;多维度报道——站位不同思维角度,输出立体感官体验;多元化互动——双屏合一,打造全网报道模式。全息媒体,从离身视听到切身体验:科技助力,让观众拥有“沉浸式体验”;变换录制方式,构图适应新媒体要求。全员媒体,从传播者主导到全员冬奥:电视节目作为传播的“航空母舰”;新媒体平台变身传播全员冬奥的“尖兵”;线下活动成为全民冬奥“助燃剂”。全效媒体,从忽略效果到多效兼顾:故事赋能,效果炸裂;与北京冬奥组委深度合作,扩大节目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常庆 《当代传播》2002,(5):50-52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Kurt Lewin)在1947年发表的关于家庭购买行为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许多学者受此启发,研究后认为,“把关人”能够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这就是说,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中,每一位传播者都起着把关、“过滤”的作用,同时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把关人”理论对传播者在整个传播流程中的地位的重视。50多年后,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在当代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把关人”理论是否还能站得住呢?  相似文献   

20.
姚林 《传媒》2006,(9):20-21
我们正处在传媒环境变化的时代 十多年以前,充当大众传播载体的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特征主要是:传播是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信息是公开传播的,传播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传播者一般是通过专门的传播机构,由职业传播者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