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十个多月以来 ,在市教研室胡茂春老师指导下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 ,为促进我校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 ,从“课内外有机结合”的角度 ,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做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这项实验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指导课内作文———技法积累鉴于本班学生作文“无体裁、无中心”的表现 ,我充分利用教材要求的课内作文的机会 ,把阅读教学与课内作文有机联系起来 ,利用课内外范文 ,课前讲解 ,课中指点 ,课后讲评 ,采用“讲、评、…  相似文献   

2.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作能力是学生认识水平、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时,不是无话可说,就是空话连篇,甚至照抄他人之作。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笔者略谈一下自己的拙见。一、从阅读入手,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是基础。阅读与作文的关系:一个是吸收,一个是表达;一个是从外到内的进,一个是从内到外的出。没有进,就谈不上出,吸收得好,才能表达得好。大纲指出:“课内和课外阅读,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1.课内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现行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篇…  相似文献   

3.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对开启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在着眼培养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培养人,发展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多元发展的过程。一、以写带读,发展学习潜能阅读与作文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已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通常的“读写结合”大多是以读促写,即课内的阅读教学配合作文教学。但仅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眼光放开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大语文…  相似文献   

4.
张梅芳 《教育艺术》2002,(10):61-62
所谓立体 ,应指“点线面”综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可知 ,“作文教学的立体导向”指的是 :作文教学中 ,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尽可能采取一切教学手段 ,从不同角度 ,多渠道全方位地启发、诱导学生 ,使之在参与活动中兴趣、爱好得以激发 ,思维、想象得以训练 ,最终成为习作的成功者。那么 ,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立体导向呢 ?笔者就此谈谈肤浅的体会。一、基础性导向———课内指导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小学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以课堂为基地 ,对作文基本功进行扎实训练 ,仍然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纵观传统的作…  相似文献   

5.
郭毅琳 《考试周刊》2012,(14):49-49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语文课的“半壁江山”。可如今只要一提起作文,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皆“谈虎色变”。其实,作文就是“聊天”,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内外拉拉家常,谈谈“山海经”,说说心里话,学生把多姿多彩的生活向老师倾诉,老师分享学生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作文能力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启蒙阶段。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运用语言的能手呢?笔者认为以生活实际为源头,把作文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能起到很好效果。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让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现实生活,在观察中感受生活,在活动中参与生活,在学文中再现生活,在自由中创造生活,在课内外阅读中积淀生活,还作文教学一个生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摘要:现在的作文教学,是很多老师怕教作文,很多孩子怕写作文.几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坚持从“课前注重积累、课内注重仿导,课后注重互评自改”三步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课前积累;课内仿导;互评自改  相似文献   

8.
英语作文是一项英语综合水平的体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语言学家Brumfit等倡导的教学模式和语言学家Ellis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与互动假设”为理论基础,提出合理利用精读课内资源,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精读教学当中的几个方法:语篇分析、背诵和倒译。  相似文献   

9.
张树江 《学周刊C版》2011,(11):145-145
作文历来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教,学生感到作文难写。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广泛阅读和积累,坚持课外多读多写,在讲读课中学会写作方法,在模仿中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教师经常为命题作文绞尽脑汁;学生经常为选材写作搜肠刮肚。为改变这一状况,探索一条改革作文的路子,我们从一九八一年秋季开始在我区长江路小学进行了课内“素描”教学试验。通过实验,我们感到课内“素描”确实是改进小学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文贵于新。”作文本质上就是一项艰苦的创新劳动,作文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的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作文实践的内容,激发写作兴趣,进行小学生作文的创新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既简单又易于操作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中作文教学资源的途径: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内以课文内容为素材随机进行小练笔.现对笔者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几次课内小练笔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笔者调查发现学生“怕写作文”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无法感受到习作的乐趣,总觉得习作课没意思.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创新性活动,激发他们的表现和表达欲望,丰富他们习作的“源头活水”.现笔者以自己的一节活动作文课“为三毛画鼻子”谈谈如何开展小学活动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一、小学作文教学整台的目的、意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整台的目的、意义,就是要教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改变“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努力掏建“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作文教学体系,通过学生的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亲身体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不断发展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反思创读,多重循环”是对“理解教育”教学模型的概括。该模型以“反思创读”为中心,构成了“三循环”,即课内循环、课外循环和课内外相结合的综合循环。不同的循环有不同的步骤。以数学教学为例,阐述该模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训练 ,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如何加强作文教学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笔者以为 ,散点训练 ,综合提高 ,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观察思维、情意表达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散点” ,有别于高年级每学年 16次左右的课内习作而言 ,是指分布于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读写训练点 ,是学生平时的练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练笔 ,能拓展作文教学的空间 ,加大习作训练力度 ,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依据教材 ,梳理序列 ,设立读写训练点1 明确年段作文训练要点。高年级的习作目标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能写读书笔记、书…  相似文献   

17.
<正>作文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也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升学生思想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下,研究和改进作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要求语文教师在一种大语文的背景下进行写作教学,实现多种因素的大综合。一、课内和课外相综合"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将作文课由课内延伸到课  相似文献   

18.
施建中 《文教资料》2007,(8):172-173
在作文教学改革中,不少学校把激活情感、参悟理性、引进时代活水作为施教重点,以高中三年为训练周期,采用多种写作方式,“三维”并举,综合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称赞和学习。但笔者同时认为作文教学不能孤立地就作文而讲作文。大家知道作文,是德育教育同读写训练相结合、语文知识同写作实际相结合、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学生语文学习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因此,语文教学本来就应该以作文为中心组织全部的教学活动。为什么过去语文教学的课时多而效果差呢?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但是从近两年的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就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扩大同学的知识领域,启发同学学习社会和历史的兴趣,锻炼他们概括和表现思想的能力,激励他们写作或创作的热情,使作文教学成为同学掌握知识、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沟通课内外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出发点在一个"活"字: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阶段,作文就像是一个门槛、一道鸿沟,让很多学生在门槛外徘徊,在鸿沟边止步。那么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登堂入室、跨越鸿沟”呢?联系自身的教学经历和实践,笔者认为应唱好作文指导“四部曲”,即:愿意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