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永芳 《语文天地》2011,(10):60-62
《阿Q正传》以其深邃的思想、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格赢得世人的喜爱和赞赏,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夏志清语)。大名鼎鼎的阿Q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精品,还是揭示人类普遍心理弱点的精神典型。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谈不完的。  相似文献   

2.
阿Q革命小议     
杭振华 《学语文》2009,(6):17-17
著名文学典型阿Q的思想性格非常鲜明:落后、不觉悟,却要革命。可以说这一慨括为历来人们所共识。  相似文献   

3.
自从半个世纪前《阿 Q 正传》问世以来,对于阿 Q 的典型性,人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阿 Q 是“劳动人民中一种消极的典型”;阿 Q 是“流浪雇农的典型”;阿Q“既代表农民,也代表一般士大夫,是非常广泛的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典型”;阿 Q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丑陋和苦难所构成的一种奇特的精神现象的拟人化”;是“中国人各种劣根性的结晶体”;阿 Q 是辛亥革命时代的“一个一般的社会典型”;阿 Q 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有的甚至说“阿 Q 是一个千面的机械人”;等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阿Q ,自他诞生以来的 80年间 ,人们说得太多、太细、太深了。你几乎再很难找到新的话题和切入点。我想从人物类型———即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的角度 ,谈谈自己的想法 ,看能否谈出些许新意 ?对于阿Q这一形象 ,已有许多权威的评论。这些论述排列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阿Q形象的接受史 ,反映了我们对阿Q形象认识的不断深入。 1 92 2年初 ,鲁迅的《阿Q正传》还没有在《晨报副刊》连载完毕 ,沈雁冰 (茅盾 )就认为 :阿Q“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 ,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小说月报》1 92 2年 2月第 1 3…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为,这种考察对研究《阿Q正传》是有裨益的。对阿Q形象首先予以注意的是茅盾先生,他认为:一、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通讯》《小说月报》13卷第2号)二、“‘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读<呐喊>》《文学周报》91  相似文献   

6.
自《阿Q正传》问世至今,对阿Q这一形象众说纷纭,正如发表之初,鲁迅本人看了诸多评论后,在1926年给友人的信中说“颇感无聊和隔膜”,可见很多见地并未直击其要害。当代著名学者王学泰指出,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游民,这才是准确把握阿Q形象的一把钥匙。一、阿Q典型的游民身份何为游民?王学泰是这样描述的: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游”。  相似文献   

7.
鲁迅于一九二一年写作的《阿Q正传》,是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丰碑;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举世公认的不朽典型。然而,公认不朽,却又争论不休: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从小说问世的第一天起,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大概,一说是思想的典型,即是以“精神胜利法”为其特征的“集中了各种社会阶层的,特是别新旧士大  相似文献   

8.
阿Q并不落后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此说似乎早成定论。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阿Q正传(节选)》的注释和思考题中,也持此说。但此说是否正确?值得重新研究。 所谓“落后”,在这里是一个思想政治概念。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文学形象)是否落后?只能根据此人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态度在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中的表现。那么,在我国辛亥革命时期,阿Q的思想政治表现是怎样的呢?《阿Q正传》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可以和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典型相媲美的不朽形象——阿Q。阿Q是一个落后而尚未觉悟的农民,他的基本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11.
读中学时,阿 Q 是个什么典型,胡里胡涂;教《阿 Q 正传》,照参考书说,“阿 Q 是落后农民典型形象”,嘴里说着,心里一点也不踏实。这是因为: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看,就算一个落后农民,存在着严重缺点,但也不至于如阿 Q 一样,一丁点好的地方也没有:欺软怕硬,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精神胜利,现实失败,愚昧麻木,敌友不分……阿Q 的“革命”,也只是为自己得到元宝、洋钱、宁式床和女人……总之,从阿 Q 身上找不出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12.
阿Q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 ,在文学史上之所以成为不朽的代表 ,主要应归于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 ,鲁迅先生对“阿Q”的心理描写 ,内涵丰富 ,含蓄隽永 ,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阿Q本来是个“上无片瓦 ,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 ,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 ,没有孩子 ,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处处受人欺压 ,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原本就是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与被剥削者 ,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和卫护者。阿Q作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和极具思想内蕴深度 ,也许与此有关。阿Q在未庄 ,身受以赵太爷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 ,可是 ,他与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 ,“他那思想 ,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 ,对于一…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惊醒了中国人 ,震憾了世界 ,阿Q形象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三十年代初 ,老舍的中篇小说《骆驼祥子》以其主人公祥子的悲剧结局 ,使处境与之相似的人们不由得严肃地展望自己的前途 ,产生了不寒而栗的恐惧。祥子和阿Q一样 ,成了中国读者熟知的人物。在此 ,我不说阿Q形象怎样典型 ,也不谈祥子形象如何成功 ,只是从自己读作品时产生的一些感受出发对祥子与阿Q作一简单比较。将祥子和阿Q这两个人物形象放在一起会发现 ,在他们身上存在着难以混同…  相似文献   

15.
阿Q,从半个多世纪前诞生于鲁迅笔下以来,一直被人们道及,简直可以说不离于口,不绝于书,然而他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却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典型人物固然也不乏类似的情形,但阿Q似乎尤甚。对于《阿Q正传》的思想和艺术的分析已经甚多、甚细。本文仅就阿Q这个人物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陈娟 《文教资料》2012,(33):140-142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鲁迅笔下的阿Q是世界文学中两个不朽的典型形象,因多方面的相似性常被作比较,尤其是他们的“精神胜利法”。但是同中有异,前者属于“主观冒进型”,后者则是“内心退缩型”。本文从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根源三方面,层层深入分析比较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以让人们看到人物身上独特的民族性,以及作品所体现的民族风貌。  相似文献   

17.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阿Q本来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只靠两手帮工挣碗饭吃:“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没有孩子.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处处受人欺压,身心受到极大摧残。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原本就是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与被剥削者。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封建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者和卫护者。阿Q作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和极具思想内蕴深度。也许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9.
阿Q是《呐喊》和《彷徨》中最富有思想生命力和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是鲁迅塑造的不觉悟劳动群众典型形象的代表。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根本特征,就是作为阶级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与作为思想观念上的人不合理的分离。我们在分析阿Q形象时,应当在统一性中把握他的分离特征,又要在其分离特征中看到他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也论阿Q     
一一说起阿Q,人们脸上就会情不自禁地浮起笑意。这种笑主要是嘲笑,同时也含有某种亲近。由于伟大的鲁迅,阿Q不仅在中国无人不晓,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一定声誉。罗曼·罗兰很早就对《阿Q正传》给予过极高评价。法国的剧团曾将“阿Q”,搬上舞台。电影《阿Q正传》的拍摄,又一次使国人瞩目、世界开眼。自“阿Q”问世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文章洋洋洒洒,难计其数。“阿Q”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典型形象,进而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用语、成为某种象征、某个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