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国故”所蕴含的存疑与平等意识,明显地汲取了五四民主精神;“整理国故”所采用的实证主义方法,体现了五四的科学精神;“整理国故”与“文学革命”有机互动,深化了“文学革命”的内涵;“整理国故”的思想主旨是创造新文化;“整理国故”虽有偏差,但其本质与主流同五四新文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激进文人发起的国故整理运动,引发了新旧学者整理国故的热潮,这股热潮引发了新旧学者激烈的论争。然而,取得国故整理成果的恰好又是那些对国故存有芥蒂和异议的"五四"激进文人。本文就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论争内容和最终结果展开了深入探讨。认为:整理国故的学者的思想倾向鱼龙混杂,在新文化人那里,他们整理国故的主张也存在缺陷。总的来说,整理国故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相辅相成的。在思想与学术、学术与文学、现代与传统等多元因素混杂交织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整理国故运动,其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民间的价值趋向对于文学、历史、学术的现代转型乃至史学学科的建设、新文学秩序的建立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思潮"的传播推动了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和深化,其所倡导的"科学的方法"和"评判的态度",对当时国学研究领域的许多学派学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治学方法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在学术实践中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建设"合于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华新文化、促进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等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受五四时期民主、科学思潮的影响,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成为国学研究领域包括新文化阵营在内的许多文化派别的共识。只是由于他们各自在文化背景和国学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理解和运用上也不尽相同,对他们整理国故的过程和绩效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具体的学术实践中,他们都力求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来阐释中国学术问题。正是不同学派学人在对“科学方法”所持的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中,中西学术思想得到了相对完美的结合,从而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整理国故成就卓然。  相似文献   

5.
传记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悠久的一种文体,但它后来却沦落为一种缺乏生气的照例文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其获得了新生,形成了中国“现代性”传记文学,产生了一批以建构现代理想人格和重塑国家民族精神为目的的作品。这一新的文体形式,在中国当代以及新时期都得到了发展,但其对“五四传统”亦有所背离。本文对中国“现代性”传记文学的形成过程做了梳理。并将其放在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同时对这一文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整理,注意其在当下的发展景况。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八十余年了,检讨“五四”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新儒家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想启蒙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功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青年”学者盲从西方的激烈反传统态度和唯科学主义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具有否定“五四”的倾向。他们在反省“五四”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方案,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7.
五四后期,胡适等新文化人改变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的理智认同.整理国故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资源的开发,发掘有生机的旧传统,既为五四前期的启蒙思想寻找传统的支持,也为嫁接西方现代文化和再造文明寻找传统的根基.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新文化人发掘了明清白话小说和历史悠久的古代白话文传统,为白话文运动寻找国语范本和历史的渊源;发掘了清代汉学的考据方法和一脉相承的古代科学方法论传统,为倡导西方现代科学方法寻找传统的支持;还发掘了中国古代的辨伪学和源远流长的疑古思想传统,为整理国故运动中的价值重估和古史辨伪寻找传统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五四反儒学”作为支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反映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情况,此种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的误读根源于传统与现代二元割裂的思维模式。究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政治层面的批判主要因孔教运动而起,其实质是反对借宗教之名来行帝制之实;伦理层面的反思主要指向以三纲为核心的礼教制度,并未攻击“仁”“义”等儒家形而上学价值;学术领域的“整理国故”更非对儒学的全盘清除,实为对儒家文化正本清源的价值重估。重新审视和还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关系,发现两者在历史情境、儒学转型、现实意义等领域具有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应当在会通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一方面用五四的革新精神促进儒学的创造和更新,一方面在广义儒学的视野下将五四精神纳入其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真正融通。  相似文献   

9.
受前几年国内学术界、思想界"国学热"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度升温等现象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前后颇具影响力的以旧学整理为主要内容的"整理国故"运动,在2000年前后再度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国内学界的重视,引起了众多学人的关注并参与研究,这与建国之初"整理国故"在国内学术研究中备受冷遇和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相关的一些新材料、新观点和新著述也纷纷问世.在新的研究视野里,整理国故不再是"狂舐千年枯骨",而是"以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反对对主义的迷信,反对对思想的独断与专制,在学术上、政治上均有重大的意义".整理国故并非回到"晚清",而是发展了晚清以来存疑平等的学术精神,其主旨是"再造文明"--创造新文化.在反思顾颉刚发起的疑古辨伪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某些全盘否定的偏激态度和治学观、阐述其学术思想和活动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更指出疑古辨伪运动并非以破坏古史摧残民族自信为职志,而是要通过祛疑以坚信,去伪以存真,最终在伪古史系统的废墟上重建科学的真古史.这些都把"整理国故"的研究日趋推向客观与深入.  相似文献   

10.
“整理国故”是所有中国现代文学史都关注但却语焉不详的问题,这也成了人们都知道但又印象模糊的一种文学现象。因此,本文立意廓大这种思潮的面目,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角度描述这种思潮的价值及意义。“整理国故”的思潮,是在一个极为复杂的背景下兴起的。从时间与理论沿革来看,它是五四以后,“问题与主义”之争,“科学与玄学”之辩的延续,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它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五四”高潮过后新文化运动在转折时期出现的精神矛  相似文献   

11.
自新文化运动开始,“疯人”的形象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疯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现象,其中折射出了太多的社会文化意义。现代文学作家以“五四”新文化启蒙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描写病成的社会和人生,反映,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悲剧本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李辛白大力反对旧文学,努力提倡新文学,致力推广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运动大潮,支持、讴歌"五四"运动,传播进步文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李辛白也由此完成了从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到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民主志士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从表面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配合着中西之争的古今之争,但究其实质,它只是以一种简化的方式将中国的大传统扩展到小传统之中。由于传统儒学的实用理性与西方文明的科学精神有一定相关性,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虽然表面是打倒孔家店,但实际上其揭橥的科学旗帜主要来源于中国大传统的实用理性。正因为此,虽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力图进行伦理的变革,但最终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精神中注重实用理性的痼疾。  相似文献   

14.
“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德先生”号召民主,“赛先生”号召科学。诞生于几十年后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宣传科学、号召民主,不仅与代表传统文化的“孔先生”有着不解之缘,也与“德先生”与“赛先生”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分别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史”课程的功能包括知识的优化组合,知识人格化、生命化的转换,精神薪火的传递以及独立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知识学习的重点在于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会由已知探究未知,学会终身学习。学术训练,归根结底就是求真的科学精神、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也是作风与人格的锻造。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课有一个明显的阶段性分工。中学语文“课改”亟需改变“文学审美教育缺席”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和质疑的方法和精神气质,是和谐社会民主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的基础或必要条件。批判性思维素质的培养是造就优秀公民的最好教育。"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语文课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涉及批判性思维是了不起的进步。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和学术讨论中,批判性思维几乎是一个盲点。这与对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主要弊端的认识偏颇有关,与我们民族文化中理性精神积淀相对匮乏的文化特征有关,也与对人文、创新的误解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杜威的哲学思想体系里面体现了西方历史文化所特有的科学精神。其科学精神是受到近现代哲学理性主义和近现代自然实验科学发展的深刻影响而形成的,是近代科学实验精神在其哲学思想领域的反映和表现。其科学精神可以从4个方面给予说明:1,求真精神:2,求实精神;3,理性精神;4,批判和怀疑精神。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的建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的方向和任务 ,但是 ,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文化保守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忽视和反对科学的态度是错误的。作为理性的思维活动 ,科学是普遍的。科学精神的根本基础是社会的经济制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人类理性的表现形式 ,它们之间是一种“家庭类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