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如何减少地震灾害所引起的人员伤亡、次生灾害以及快速判断灾情以合理分配救援力量,是我国自5.12地震以来非常关注的问题。地震报警、预警和烈度速报的三者合成为地震减灾网络,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关键词     
地震速报服务4月1日起,中国地震局正式提供自动地震速报服务,中国地震台网将通过手机、网站、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向全社会实时发布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在震后第一时间发布震中位置、震级大小等地震参数,对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判断灾情、启动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海上固体激光器美国海军研究局日前宣布,2014年初将推出海上固体激光器,并应用于"庞塞号"。"庞塞号"在20世纪70年代曾是一艘两栖运输船,近几年被改装成为一个高科技浮动基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河南省地震速报的任务与流程,并对影响地震速报质量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与探讨,从中找出制约地震速报质量的因素及如何提高地震速报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有感地震发生后,地震测震监控系统产生的地震速报驱动地震舆情监控系统自动创建地震舆情采集任务,从而进行地震舆情采集预处理、地震舆情分析及地震舆情展示。介绍地震舆情自动监控系统的功能分层、总体业务流程,阐述该系统的技术实现及其在抗震救灾、震后应急救援及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国家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系统的抗震减灾应用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通过对“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科学反思与总结,地震系统深刻认识到只有做好抗震防灾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与损失。抗震减灾工作面对的是一系列世界性的尖端科学难题和几近海量的地震观测与应急救援数据,为突破传统救援模式中作业效率低、决策依据严重滞后的缺陷,必须借助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系统等震害数据处理手段,同时有效解决常规作业模式中的处理速度瓶颈问题,以确保将地震灾害损失降到最小。因此,我们提出将高性能网格计算平台与GNSS、InSAR、高速滑坡模拟等前沿技术相融合的快速防震减灾数据处理平台建设思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显著提高各项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并拓宽中国国家高性能计算与网格系统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1,(18)
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强大功能能够有效辅助地震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对于地震信息速报系统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也能对地震监测工作和应急响应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基于此,本文对地震信息速报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论述,对当前我国地震信息速报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大数据对地震信息速报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就大数据时代下地震信息速报系统的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推进新时代下我国地震信息速报服务系统建设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后,很多行业都加强了地震救援队伍的建设,队伍规模、装备都得到扩充。在配备的救援装备中,快速选择合适的救援装备对提高救援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总结多年装备管理、地震现场救援以及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测评的经验,结合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扩编工作,对地震救援队装备的分类编码进行研究。制定救援装备分类编码方法,进行模块化,使用标签标识救援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救援装备的集成效率,加快地震救援队出动速度,同时在现场可以实现救援装备的快速查找,提高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1630年一来的101个中国大陆地区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震例,选取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震中烈度、震中人口密度和地震所在地区作为影响地震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建立输入层神经元,地震死亡人数作为输出层神经元,利用BP神经网络为平台,建立了地震死亡人数快速评估模型,结果标明:(1)神经网络模型快速评估的地震死亡人数更接近真实情况,评估结果更精确;(2)地震前的准确预报措施可以显著的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事实证明神经网络地震死亡人数快速评估模型可以应用到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为政府决策和救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平台基于福建已建设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产出结果系统"的地震预警烈报产出结果,将之融合入原有的地震应急图件模板,从而实现更接近现实的地震专题图的产出。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和危害性均很强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也可能造成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先具体地对国外地震救援的新特点与当前地震救援应满足的要求进行分析,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国外地震救援新特点给予我国地震救援的启示,以此来为我国地震救援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应急演练是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举措。重大地震灾害的产生往往会给受灾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损失及经济财产损失,组织及实施大型地震应急综合演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救援队伍的应急能力,提高应急救援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型地震应急综合演练的实施目的及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认为只有当潜在震源区中心眯离场点距离(R)很近时,潜在震源区面积减小,地震烈度、地震动值加速度越大;反之人相反,并且当R〉40km时,潜在震源区范围不确定性对地震度,地震动峰值和加速度的影响搬小;不令地区或地震强度如何,潜在震源区范围的不确定性对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规律相似;相比较而言,这种不确定性对地震动峰值国速度的影响较对地震烈度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微博的地震信息推送系统是以内蒙古自治区地震监测台网速报数据为基础,用新浪微博平台,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地震速报信息的微博自动发布功能。文章介绍了系统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分析及行业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4月1日,中国地震局宣布面向公众启用自动地震速报服务,中国地震台网将通过手机、网站、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向全社会实时发布地震信息。有了这个速报系统,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了解地震信息就方便了很多。但社会公众更关心的是,地震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4):439-440
由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联合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救灾救援危险作业机器人”取得阶段性成果.5月12日40kg级旋翼飞行机器人赴北京参加了废墟搜救实战演习。此次演习在国家地震救援紧急训练基地内进行。旋翼飞行机器人在指挥部下达快速响应与废墟搜索使命后,成功完成自主起飞、空中悬停、航迹点跟踪飞行、超低空信息获取、自主降落等科目,实现了对地震废墟区域的快速信息获取与实时影像回传。该项目旨在为我国地震救灾提供智能化高技术装备,  相似文献   

16.
地震震级和烈度都能表示地震的大小,但它们不是一回事。地震震级有时也叫地震强度,只表示某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出来的。已知的最大地震震级不大于9级。震级通常只用于地震科学研究,说明与地震活动性有关的问题。而地震烈度是地震在地表上造成的影响程度(自然现象的改变、建筑物的破坏、人和动物的感觉等)。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表分为十二度,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7.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根本在于法制建设,其核心在于指挥机构。现在,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日益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以及制度规范,理顺并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地震应急救援协调联动能力以及统一指挥能力。对此还应尽快对《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做出修订,尽快完成各种级别、不同类型的地震应急预案建设,加强技术装备训练以及地震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各救援力量地震专业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全民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应急救援经验,总结归纳出建设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高烈度地震山区,崩塌滑坡灾害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地震诱发山地灾害更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川藏公路通麦至105道班段位于地震区划烈度Ⅷ度区,地震活动频繁。本文以此为试验线,打破传统的极限平衡理论,采用基于弹塑性理论的FLAC3D软件分析边坡在三种地震烈度情况下的地震动态响应,运用其在地震时程中的剪应变变化及位移判断其地震安全性,绘制了在小、中、大震共三种地震工况下的灾势分布图。从而实现了对该段线路地震时成灾规律及规模的预测,可为抗震加固工程方案规划,以及灾时制定抢险救援应急对策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害救援工作是一项极富风险性的工作,及时的将幸存者从废墟当中救出来也是救援队的光荣使命,确保救援队伍自身的安全也是国际普遍认可的救援理念,本文针对地震救援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分析了影响地震救援行动的因素以及救援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来更好地为地震救援行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高节奏、高效率,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生活的高风险。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大型安全事故屡屡见诸报端,对于这些重大事故实施应急救援是降低损失、维护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权益的有效措施。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应急救援法律体系的现状,指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法律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若干完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