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本文从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来浅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为实践唯物主义,突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空间和科学内涵,进而阐述了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建立哲学体系需要经历追溯和建构两个环节。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所能追溯到的整个世界的最后的基础是实践,所以实践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最终的解释原则。在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中,应当把实践范畴作为起点,把物质范畴作为终点,因为只有从实践范畴出发,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最后把物质范畴阐释清楚。但是,用实践范畴阐释物质范畴,并不意味着物质是从实践中派生出来的。逻辑的先后与时间的先后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限,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理解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正确解决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与那种把实践作为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将改造世界仅仅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特征的(狭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不同,广域实践唯物主义以改造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以价值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线,以人道主义思想、(狭义)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理性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实践的特性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自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予以重新解读以来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承的中心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予以极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不是物质,而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践的特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目的性;实践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它的桥梁和中介作用.马克思正是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主体能动特征,并以此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直观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本身.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是建立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了区分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成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着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因而是一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点的唯物主义,亦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对以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为特点的旧唯物主义的扬弃,具有鲜明的辩证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点。所以,实践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那种曲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原意,把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持实践唯物主义的居多,虽然在实践唯物主义内部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在总体上这种理解方式还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他们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这种理解能被多数人所认同,是因为这种理解形态具有合理性,它对哲学文本的理解最大限度的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这种最大限度的符合就涉及到了理解的限度问题。文章剖析了各种理解形态的差异,从中引伸出实践唯物主义理解形态的合理性,进而从实践唯物主义理解的限度谈其合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并非马克思的创造。马克思吸收前人有关实践的论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正式确立了实践范畴,并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区别于其他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实践视角出发,考察了人之外的客体、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新唯物主义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认识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哲学的目的是为现实的实践活动服务的。  相似文献   

9.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维放在第二位。唯心主义却相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发展方向,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贡献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揭示的意识的对象问题是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核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意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而旧唯物主义理解为既成的自然存在物,这些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接近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然而,由于有些代表人物反对区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以致不能坚持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一定意义上偏离了实践唯物主义,最终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思想.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对于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以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近代唯物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实践唯物论。实践唯物论不是强调实践作为实践活动对理论、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唯物论,也不是以实践为对象的唯物论。它是指相对旧哲学唯物论的、马克思新哲学的唯物论的属性和功能。实践唯物论对旧哲学唯物论的超越,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的超越,从而使马克思新哲学对唯物论相关问题的提问方式、理解方式和解决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对旧哲学唯物论的全面性超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以实践为逻辑轴线的实践唯物主义 ,体现了科学实践观之主体性和客观性、目的性和手段性、价值性和真理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多重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的统一。这一统一不但将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联系在一起 ,而且也将马克思的全部著述联系在一起。历史唯物主义注重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 ,因而仅注意了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客观性、规律性、真理性和科学性一面 ,因此不但割裂了 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 ,而且将 1845年前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大量探索排斥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视角的形成经历了理性理想主义、理性现实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以实践作为出发点,以理性范围作为其包容范围的实践理性视角。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 ,在 1 9世纪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基础和运思路向。在中国它产生于 2 0世纪 5 0 - 60年代 ,成熟于2 0世纪 80 - 90年代 ,它与整个世界的现代性展开是同步的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待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超越西方启蒙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所构建的审美现代性 ,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倡导审美教育。它具有真正开放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个体主体性是实践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间的互动关系机制是个体主体性历史生成的策源地,任何撇开具体的实践、社会和不断改造着的外部世界来谈论个体主体性及其生成问题都是抽象的、空洞的。从宏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方式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维度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的知识增进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整合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能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是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如果说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的话,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则是由它所生成的体系形态(既是自然观,又是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作者十几年来坚持对卡尔.马克思哲学给予了“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的解释,受到了诸多同仁的批评。该文综述了我国五十多年来哲学界中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遭际,并答复了诸位同仁的批评,最后坦白了自己是怎样从“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论”到“以心为体”的“实践心本论”,承认了自己犯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可能错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证谬误的本质和特点;从主体、客体、环境、实践等方面探究谬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减少谬误产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