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哲学领域'西学'再次'东渐'的浪潮中,希望从过去未被考察(至少是未被重视)过的资源中寻求出路,援'西学'入'马',以'西学'解'马',作为资'马'之鉴,寻求出'新',成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重要路径。概而言之,这种'以西学解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启蒙主义'式的...  相似文献   
2.
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后,小康社会的精神需要必然上升到一个重要位置。人们应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研究民族精神重建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原则、创新精神和创新之源。下面所刊发的一组文章就是华侨大学的几位学者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当然这一问题十分重要 ,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我们希望文章的刊发能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生活与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存在两种不同的哲学,即作为哲学的哲学和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哲学,复归于现实生活,因此属于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实际上是生活辩证法、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到过剩经济时代,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但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的文化供给远远落后于文化需求,因此还处于“短缺”状态.但精神生活的“短缺”与物质生活的短缺不同,不可能仅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克服.文化需要的满足方式全然不同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方式,试图以后者代替前者必然导致需要的异化.需要的异化乃至欲望的病态化,是主体化资本对人的身心实行全面控制的必然结果.只有以需要经济学代替“偏好”经济学,我们才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转型的潜力,为转型时期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用马克思社会形式发展的三阶段论衡量,当代中国正在从“人的依赖性”社会走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转型时期,“财富”的含义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人们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导致对财富的不同含义的混淆。从世界历史范围看,由此所形成的财富观,尽管被当代中国人作为确凿无疑的真理来宣传,实际上却是一种骇人听闻的时代错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一门生活科学,它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着不同的范式。本文把“真理”界定为确凿可靠的真实理论,由此着重探讨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的真理观与思辨的真理观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活科学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建立哲学体系需要经历追溯和建构两个环节。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所能追溯到的整个世界的最后的基础是实践,所以实践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最终的解释原则。在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中,应当把实践范畴作为起点,把物质范畴作为终点,因为只有从实践范畴出发,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最后把物质范畴阐释清楚。但是,用实践范畴阐释物质范畴,并不意味着物质是从实践中派生出来的。逻辑的先后与时间的先后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哲学吗?── 从西学角度看中国学术 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好回答。首先涉及的当然是哲学本身应该如何理解,更为不幸的是“哲学”一词乃从西方经由日本贩卖而来的,于是便更使这个问题扑朔迷离。那么我们不如估且放下这一问题。哲学似乎太高高在上了,不那么容易把握,不如先让我们看看层次低一点的东西。 中国究竟有没有数学?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的国产“数学”有鸡兔问题。鸡兔问题首先就不如方程组那么有“数学味儿”,倒象是给小孩子的智力游戏。据说如果数字太大,就只能靠直觉估摸等等“水平低下”的方法解…  相似文献   
10.
贵刊在总第一百二十期数学部分“教法探讨”专栏里刊登了《师德·德育渗透·素质教育》一文,文中利用两个数学应用题出现的两种不同解答方案和两位教师对两种不同解答方案的处理态度,说明师德在德育渗透、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效果。这告诫同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良好的素质养成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对文中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