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我生在旧时代的末端,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但国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读的经典太多了,只能在课余自己补读些. “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论语》有很多专家研究 ,也有很多专家来评价。我重读《论语》不是评价《论语》 ,也不是评价孔子。我重读《论语》———兼谈我读书 ,是谈我如何读《论语》的 ,读《论语》有什么收获 ,而且通过我读《论语》有何收获 ,得出我该如何读书。为什么叫重读《论语》呢 ?因为4岁到9岁的时候我读过《论语》 ,后来就没有再读 ,直到我当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以后 ,我又仔细读了好几遍 ,感觉大不相同。重读《论语》有以下四个体会 :一、要把握整体我读《论语》时感到 ,《论语》里面关于一个学习者、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对待学习、对待思考的关系解决…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提出一个倡议:开展读《论语》,学做人活动。为什么要提倡读《论语》?我想从以下几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一、提倡读《论语》是当前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①书稿托付中华书局。心里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我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能在央视谈谈《论语》的话题一样。②对《论语》的情感,我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我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相似文献   

5.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我教其中的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了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6.
小书虫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小姑娘,一看书就入迷。于是,妈妈送给我一个雅号——小书虫。读一本经典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过一本经典好书,就像是交了一个益友。好的书籍往往包含着好的故事,使人穿行于优美文字的同时也经历精神的探险。每天写完作业,我不是迫不及待地去看动画片,也不是急急忙忙跑到楼下去玩,而是拿起书柜上的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在我小小的书柜里,有各种各样的书籍,有中国四大名著、《格林童话》、《100位公主的故事》、《伊索寓言》、《三字经》、《论语》等。  相似文献   

7.
余博 《中国德育》2011,(2):78-80
钱文回放读《论语》学做人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今天,我借此机会向大家提出一个倡议:开展"读《论语》,学做人"活动,从以下几点作一个简单的说明。1.提倡读《论语》是当前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自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来,"国学热"兴起,民间学习国学的热情高涨,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亟需予以引导,以便学习活动的持久、深入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都说掩卷深思,可我思索着总也不愿意掩卷。我依然小心翼翼地用心灵朝圣般地去触摸《论语》中每一个被古代先贤焐热过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去接受它的洗礼。坦率地说,我不是第一次读《论语》。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因为"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篇《周易》定乾坤"这句话,我对《论语》产生了好奇,信誓旦旦地买了《论语》精华本。记得当时翻看了不到30页,我的好奇连同一丁点的鸿鹄之志,被满眼的之乎者也  相似文献   

9.
<正>在幼年读过的书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论语》了。想想一个刚认识几个字的小孩儿,坐在那儿"之乎者也"地读《论语》,我挺佩服自己那时的勇气的。每有疑难问题,我便会拿着书问东问西。大家被我好学的态度感动了,他们很热心地给我解答。有一次,我读到"子夏问孝"这一则,里面有"色难"一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问姥爷。姥爷戴上老花镜,笑眯眯地跟我讲:"这个‘色难’的意思是‘(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一种敬  相似文献   

10.
记得幼年时伯父教我学写字,第一个字便是“人”字。我手上拿一根柴棒,不会写,在地上乱戳。伯父说:"这样写,这样写……"人"字学会了,又学别的字。伯父总是这样和蔼地教我识字。 伯父是一个不会恼怒、矮墩墩的老人。那时候村上没有学校,伯父会读《三字经》、《论语》,是三里以内惟一的识字人。年关有人央他写对联,小孩子得了病也有人找他问个单方……他从不出外做生意,老是在家种地。我每天到他屋里去耍,夏天他让我吃瓜果,冬天他给我笼火烤……晚上我跟他睡,他给我讲许多读书人中状元的故事。时间长了,门前我那一帮子赤身子伙…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故事     
我爱读书,我的学生也爱读书。每隔一两周,当我更新读本的时候,总有学生跟着买跟着读:《朝花夕拾》、《悲惨世界》、《论语》——而《苏菲的世界》,竟然有6个学生同时读,一个学生还告诉我:“不太懂,古希腊人的名字好难记。什么唯心唯物的真绕人,我觉得,它其实不是一本故事书!”孩子的语气里有抱怨的成分。我笑了:“老师30多岁读它,还是读了两遍才基本弄通的。先放书架上吧.到了高中——如果你够聪明,也许到初中就读懂了。”  相似文献   

12.
高中后,我的阅读时间大大缩水,对课外书的阅读只局限于几本月刊,虽说内容涉猎较广,但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渐渐也少看了。后来,我开始读《论语》,读得很慢很慢,慢到一周只读一句小格言,但我未曾觉得乏味,反而感觉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读《论语》其实也是在读孔子。孔子主张"中庸",但目前还没有人为这"中庸"下过无可辩驳的定义。字典里说,"中庸"是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此解貌似精准,但仍造成了大多数人理解上的狭隘,认为所谓的"中庸"就是做老好人、中立、保守而不进取、"骑墙派"等等;这样的理解,要么只解释了  相似文献   

13.
学而时习之     
正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口袋本《论语》是我随包携带的一本书。现代人太忙,语录性质的书最易入手,零星时间翻几页,边看边联想自己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饶有趣味并常常有所启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第一篇内的内容。记得初中课本上的注释是:学完之后,时常复习,不也很高兴吗?近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见到两个别样的观点:(1)"时",不是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以来,一个孔子,一部《论语》,一脉相承,是很独特的现象。《论语》包含了待人、处事、接物的各种原则和方法,给了我们一个范本和参照系,应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学习《论语》。也就是说,读《论语》要抓其"眼",即抓住事眼、字眼、要眼、网眼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从《论语》中学到的道理灵活运用以解决时下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去理解孔子的真意。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要读一些中华经典--序《〈老子〉〈论语〉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庆刚去 ,重阳又来。秋风今是 ,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征路上 ,佳音频传 ,喜事迭出。《〈老子〉、〈论语〉今读》(以下简称《今读》)也即将出版。我热烈祝贺《今读》出版 ,我的祝贺是发自我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谐振的真情 ,心心相印。我校涂又光先生讲得极为深刻 :在基督教世界 ,几乎每人都得读一本书 ,《圣经》 ;在伊斯兰世界 ,几乎每人也都得读一本书 ,《古兰经》 ;那么 ,我们中国呢 ?也得如此 !读什么 ?读《老子》与《论语》。作为中国高级人才 ,还得再读一些中国经典著作。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 ,我…  相似文献   

16.
正亲爱的自己:拿起笔写下这封信时,你会不会想起《于丹〈论语〉感悟》里讲的那个阿拉伯故事?有两个好朋友出门做生意,他们要经过广阔无垠的沙漠和石滩。有一天,两个人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口角,一个人伸手打了另一个人一巴掌。被打的那个人很生气,就在流沙上写了一行字:"今天我的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相似文献   

17.
诵读经典是我校六年级开展的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以论语学习为切人点,以我读《论语》,我记《论语》,我讲《论语》为主线,以达到人人参与,人人爱读、人人会背、人人能讲的活动效果.学生们在学论语、讲论语、背论语、悟论语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升华、净化.学生们在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更加会合作,敢表达,善感悟,乐交流,有效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签售当日,我路过中关村图书大厦,看见好多人绕着楼排队,起先以为是商场要  相似文献   

19.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20.
正以前,爷爷常跟我提孝道,我就会笑他。我想当然地认为孝道不过是旧社会统治者愚民教育而已。可是,在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俱乐部,认认真真读了《论语》《孝经》《大学》等经典著作后,我才知道孝道不但是中华民族安邦治国的根本,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