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人们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类似于成瘾的心理行为特点,其中不乏高校大学生.借助于手机成瘾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陕西省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虽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大学生因社交抚慰而造成手机成瘾有显著影响.同时,大学生手机成瘾又反之对其孤独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3.
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孤独感团体辅导,既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克服大学生的孤独感,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又创新了高校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模式,丰富了主题班会的内容,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4.
韦耀阳 《培训与研究》2010,27(4):99-101
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干预中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应用有五个步骤,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应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解决大学生的其他情绪问题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干预中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应用有五个步骤,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应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解决大学生的其他情绪问题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连市4所高校的42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不同孤独感程度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程度与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中、低孤独感学生的成熟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高孤独感学生,其不成熟方式得分低于高孤独感学生,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各分量表得分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及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对河南大学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54.4%,先占型占26.6%,拒绝型占13.9%,恐惧型占5.1%;不同身份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孤独感这一领域。有关调查显示:在991名大学生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随着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孤独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如今正在象牙塔里享受青春时光的大学生们,孤独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专业调查机构的调查问卷以及调查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以及孤独感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也提出一些对于心理干预的建议,旨在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报告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四川、重庆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69.7%,回避型占19.1%,矛盾型占11.2%;除男女大学生在矛盾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外,大学生依恋类型均无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他们综合素质发展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接触到的人和事都将对他们的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与大学生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和交流。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态、个性、情绪等心理方面的素养必将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对他们的心理成长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与处理不当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感,引发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部分大学生由于处理不好宿舍人际关系,常与室友发生冲突,调换寝室、走读甚至是陪读.高校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积极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品格优势,建立宿舍亲密关系.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室友和宿舍生活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把握社会角色,顺利...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402名贵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贵州大学生的孤独感和人际交往关系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大学生总体上孤独感水平偏高,并与人际交往关系呈显著正相关;2.年级越高孤独感越强。本研究对于大学生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融入学校生活、融入社会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UCLA孤独量表调查了中部地区四所高校1053名大学生,考察了网络社会支持在羞怯与孤独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大一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最低,大四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最高;羞怯各维度均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羞怯各维度、孤独感与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都显著相关;信息支持在表达的自我限制对孤独感的影响上起负向调节作用,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及工具性支持在拒绝的恐惧对孤独感的影响上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缺陷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并分析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缺陷感量表和IPC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是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常模(t=9.86,P〈0.01);缺陷感总分显著高于前人研究结果(t=10.33,P〈0.01);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t=-18.40,P〈0.01),机遇显著高于常模(t=4.09,P〈0.01)。二是对于男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和体能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0.29和-0.23,P〈0.05);对于女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和-0.38.P〈0.01)。三是缺陷感在内控性预测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47%;而缺陷感在两种外控源(机遇、势力他人)预测孤独感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缺陷感对孤独感都有显著预测作用,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己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对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了测量,并使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大学新生有较高水平的孤独感;班级、生源地、是否单亲家庭、是否独生子女、恋爱状况、独处类型和孤独感认知类型等对大学生的孤独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孤独感的特征、个体的独处类型及孤独感认知类型针对性提出疏导策略,以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和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中,对受教育主体生命质量即隐性层面的关注较少,而睡眠质量是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基础,且进一步会影响到教育质量,亟须关注。基于443份河南省某5所高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反刍思维、孤独感对睡眠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入睡困难、早醒状况较为明显,且睡眠质量在性别、家庭经济情况和学历层次上有显著差异。孤独感和反刍思维中的消极反刍思维可分别正向预测睡眠质量,且反刍思维中的消极反刍思维、积极反刍思维可分别作为孤独感与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变量。为减少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提出有关建议:提升教学质量,减弱功利主义浸染,引导大学生提高积极反刍思维水平;增强教育活力,丰厚师生文化氛围,防止高孤独感大学生出现睡眠问题;注重自我调节,提供心理干预,通过减弱消极反刍思维来提升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朱文伟 《考试周刊》2014,(51):142-143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某些当代大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缺失,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的缺乏,人际关系的不和,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的缺乏,内心依赖感和孤独感的增强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高校和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自己也应该掌握一些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积极融入大学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互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辅导和经济资助是高校贫困生帮扶工作的两大主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心理辅导被动滞后,以及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两者相互孤立、脱节的问题。本文提出要根据大学生因经济需求引发心理困惑的不同类型、贫困生面对压力时心理应激的不同阶段进行辅导与资助,并进行人格塑造以保证经济资助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高校贫困生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团体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以及该对象所属的团体和团体成员,在情感上产生的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将团体依恋应用于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干预中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团体依恋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有四个步骤,即确定具体目标,形成团体依恋小组,运用一定的团体辅导技术进行实施,评估与终结。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孤独量表UCLA与设计的人际关系调查问卷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与父母交往状况会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父母交往越好的,孤独感越不明显;(2)与同学交往状况会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与同学交往越好的,孤独感越不明显;(3)与老师交往状况会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老师交往越好的,孤独感越不明显。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从家庭与学校两方面采取措施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