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豳风·七月》的作者身份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分析旧说被质疑之处,结合《七月》中描述的各种物候、农业生产情况及上层贵族祭祀、宴饮的场面,可知作者熟悉两个阶层成员的生活,加之古有采诗、献诗制度,献诗的为公卿至列士阶层,且西周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七月》既是一篇颇具文学艺术特色的诗歌,没有一定文艺素养的人是创作不出来的,可知作者身处贵族阶级,并接受过文化教育,综合这些条件可推测,《豳风·七月》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官职不高的士这一阶层的农官。  相似文献   

2.
余英时先生认定,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士”的社会地位,随着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出现,日趋旁落,渐次脱离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走向边缘。①对此命题,笔者实不敢苟同,特此著文商榷。 首先,笔者认为,余英时先生将“士”或“士大夫”与“知识分子”混为一谈,是欠妥当的。“士”或“士大夫”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商、西周、春秋时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商书·多士》:“用告商王士。”《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春秋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有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国语·周语上》:“大夫、土日恪位著,以儆其…  相似文献   

3.
《周礼·秋官·士师》:"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郑注:郑司农云:"傅或为付,辩(按原文为辨,据《校勘记》改)读为风别之别,若今时市买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正之."《周礼·秋官·乡士》:"辨(按原文为辩,据《校勘记》改)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职听于朝."郑注:要之,为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贾疏:云"要之,为其罪法之要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者认为,士产生于西周时期,处于贵族阶层的最低层.伴随着西周宗法制的破坏,它逐渐脱离了等级,出现了一个虽然不及贵族却又优于庶民的新的社会阶层——士人阶层.新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使他们具有了新的人生价值取向,拥有了超于前代的独立人格与独立思想.这一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了淋漓的呈现.《孟子》一书在透析先秦士人的生存处境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新兴群体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论语·述而》第16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该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备受历代读者赞赏.语文版《〈论语〉选读》将该章编辑在《君子之风》一课中,对"疏食"作了注,将"饭疏食"译为"吃粗饭",但未注解"饭"字.《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很明显,编者把"饭"字当成了词类活用.这其实是以今义解古义的臆测行为.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继殷朝之后,存在过西周和东周,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但是,史书上提到的西周和东周,不一定说的是这两个王朝,有时,是指战国时期由东周分裂出来的另外两个小国.例如《史记·周本纪》:"王赧(周赧王)时……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显然,这里所谈的"东周与西周战",不可能指不同时代的两个王朝同时上阵作战,而后起的韩国也不可能出兵营救几百年前已经被消灭的西周.查史书,《史记》和《战国策》都提到"周王"、"周君"、"西周"、"东周".其中"周王"一般是指名义上具有共主资格的东周天子,其他往往是指由东周分裂出来的两个小国或国君.这样看来,读历史书的时候,应该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7.
从"趣味"或"审美趣味"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曾经经历过贵族趣味、士大夫趣味、文人趣味分别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从西周之初至春秋之末是贵族趣味居于主导地位的时期;从战国之初到东汉之初是士大夫趣味居于主导地位时期;从东汉中期之后,文人趣味渐渐获得了主导地位。"文人"是士大夫阶层新产生的一种身份,"文人趣味"是这种新身份的标志。对于"文人趣味"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而诗歌功能的历史演变就是一个恰当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李亚农先生根据《诗经·东山》中的“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认为“不单周族总家长结婚排场很大,就是周初的一个自由农民结婚,也要举行一次隆重的典礼。”李先生把《东山》作为西周初年的史料,认为《东山》中的“我”,或者说作者,是“周初的一个自由农民”,并据此论证西周初年的婚姻制度。我们认为《东山》一诗,不是“周初的一个自由农民”作的诗。 因为《东山》属于豳风,豳地在今陕西省西部,是周朝建国之地,所以《东山》一直被认为是西周豳地之诗。又因为《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所以《东山》一直被公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时代的作品。徐中舒先生创立了“豳风为鲁诗”的新说,这才使《东山》的时代发生异义。我们推敲一下《东山》中的物侯和章法,认为  相似文献   

9.
刘福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是一位反抗蒙元贵族统治的农民英雄。他的死,直到现在仍是一个谜。有人说是死于自己的部下、战友朱元璋之手,也有人说他死于贩盐起家的张士诚之手。那么,刘福通到底死于谁人之手?现据史料考辩之。 持刘福通为张士诚部下所杀的观点的同志及其作品有:吴晗《朱元璋传》、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中外历史年表》、周谷城《中国通史》、尚钺《中国历史纲要》、刘泽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0.
先说"连及".《易·系辞》云:"润之以风雨."雨能润物,风怎能润?其实这里只取"雨"义.象这种语言习惯上的"因其—并及其—"连类及之"的现象,就叫"连及"修辞格.课本中用"连及"格的例子有:《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耳目",仅用"目"义.再说兼言.《论语》"沽酒市脯不食."食"兼言了"饮",因为"脯"可食,而酒应说  相似文献   

11.
彭更①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②呼诸侯,不以泰③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④,以羡⑤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⑥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⑦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相似文献   

12.
1.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是一则远古神话."嫦娥"亦作"常娥",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准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初学记》卷一引古本《准南子》,  相似文献   

13.
弄潮,中国古代水上运动,即逆海潮泅渡。起源于春秋时,初盛于山东,汉代以后盛于浙江、江苏等地,唐宋为鼎盛时期。北宋·苏辙《竞渡》诗曰:"不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又称"弄涛"。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五·浙江注》曰:"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沂涛触浪,谓之弄涛"。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盛济民《不可忽视这个"小节"》一文,力排众译,把"不羞小节"视为动宾结构中包含动宾结构,译解为"不会因轻视节义的行为感到羞愧",其实是没有根据的. 《史记·鲁仲连列传》之《遗燕将书》中,鲁说:"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他指出管仲有三项过错:"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并进一步分析:"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伸)于诸侯."他抓大弃小终于"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霸)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战国策·齐策六》).鲁在信中总结说:"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而是甘愿"去感忽之怨","弃忿悁之节",以"立终身之名","定累世之功".  相似文献   

15.
“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事”,原义为从事耕作的男子。在西周、春秋时,周天子和诸侯的都城及其近郊地区,叫做“国”(国,城域也),在这个地区居住的人叫“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叫“野”、“鄙”,在四郊生活的人叫“野人”、“鄙人”或“庶人”。“士人”专指“国人”。“士”不仅是农民,也是战士,可以推选为官吏。诸侯各国设上士、中士、下士官职,位次于“大夫”。春秋时的“士”,有的做卿大夫的家臣,有的种田。之后国家的范围扩大,诸侯管辖的地方的人分为“四民”: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士民”指的是学道艺或武勇的人。春秋末年…  相似文献   

16.
以《孟子·离娄下》"《诗》亡然后《春秋》作"及今天所见所有出土文字资料情况来看,在春秋之前还未产生由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类编年体史书,但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即年月日时间与国家大事记在西周时期金文中已经出现了。西周金文资料中所记述事件的开头往往有年、月、月相、干支日,用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也常常记载相当于后世"起居注"形式的时王活动以及国家大事;还常有大事系"年"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已具有选择一件大事作为某年标志的历史意识。这一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西周时的人们要在漫长历史岁月中记住那些发生了历史大事及其相应年岁的历史观念,而这种历史大事和相应的年岁正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由此可见《春秋》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在西周时已经基本酝酿成熟了,但西周还未出现有体系的史书。我国重视历史事件时间要素的现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7.
少陵原西周墓地是西周军士阶层的“邦墓”性质的族墓地.在历史文献记载中,西周的低等士阶层不可能吃到太多肉食,但相关科技考古研究表明该墓地的军士曾吃过大量肉食.结合历史文献、少陵原科技考古报告及其所处地理环境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推测出西周军士阶层吃到的肉类应以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其中《周南·麟之趾》对麒麟这种虚拟动物赞赏有加,通篇洋溢着喜庆、祥和之美。麒麟寄托了先民们的美好理想,它是想象的产物,又是基于现实的"集美"之作,寓意着智慧仁义、繁荣昌盛、吉祥如意。  相似文献   

19.
说"南山"     
古诗文中的"南山"大多指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的终南山,首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长寿的南山,不会崩坍陷落.后"寿比南山"常用来比喻人长寿,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相似文献   

20.
正李雷东在《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论子何以"在齐闻韶"》一文中写道,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吋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孔子提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选择了周代的文化,而摒弃了其他文化形态。《墨子·兼爱下》说:"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替之犹以水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