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中的牧童实际上已经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歌写一个牧童一边悠闲地骑牛漫步,一边唱着嘹亮的山歌,歌  相似文献   

2.
巧妙的绘影,往往能给诗歌增添新颖奇异之美。古诗中有不少绘“影”的佳品。 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诗人一刹那所见的情景描绘。作者通过对牧童骑牛、歌唱、捕蝉细节的描绘,刻画了他活泼、机智、灵巧的神态。诗中“歌声振林樾”,乍看无端,细思有味。原来作者为表现树林遮天蔽日的静谧,特以响亮的歌声来“破”这幽静,正所谓“鸟语山更幽。”  相似文献   

3.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相似文献   

4.
教学清代诗人袁枚的诗《所见》,诗句内容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课末。我设计了一道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问题:牧童是怎样捉蝉的,他能捉到蝉吗?学生纷纷发言,交流了很多捉蝉的方法。之后我继续激发他们:“同学们想当诗人吗?(生:想。)今天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做诗的机会,看看你们像不像一个小诗人。  相似文献   

5.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知了,知了!”是谁叫得那么欢?当然是蝉了,它们的叫声非常响亮。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儿童的古诗。诗中的儿童有的机灵,有的纯朴,有的调皮,有的天真,有的专注,有的勤劳……他们个个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机灵的"牧童"。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所见》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仅仅二十个字就塑造了一个机灵的牧童形象:他骑在牛背上,唱着欢快的牧歌,兴趣盎然而归。可是,引吭高歌的牧童,为何忽然间轻轻地跳下来,悄悄地站立在路旁?啊!原来是想逮住那正在鸣叫的知了。这是个多么天真烂漫、机灵敏捷的牧童啊!  相似文献   

7.
清人袁枚的《所见》记录了作者亲眼所见的夏日农村小景。诗人抓住牧童活泼好奇的特点,着意描写了“忽然闭口立”这一精彩的瞬间。在参考书中关于“忽然闭口立”的解释有下面两种; ①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唱着牧歌,歌声悠扬,似乎使林子里的树梢都振动了。忽然他不唱了,从牛背上跳下,悄悄地站着。噢,原来他想捉树上正在鸣叫的知了。②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牧歌,歌声在树林中振荡。牧童忽然停下站在那儿,一声不响,原来他想捉树上正在唱歌的知了。  相似文献   

8.
所见     
m cJt6ng q f hu6ngniO牧童骑黄牛,g百sh百ngzh色n lfn yu色歌声振林樾。y1 y厶bamfngch6n意欲捕鸣蝉,h0 r6nbl k6u 11忽然闭口立。请你读读 软童马奇着黄牛, 他的歌声在树林中振荡 忽然,牙之童站住一声不响, 原来他想捉树上唱歌的知了所见@袁枚  相似文献   

9.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解读分析】"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善于观察,用心感受,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生活中的美好。看,一个画面正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牧童斜坐在黄牛背上,黄牛慢慢地在林间漫步,不时停下来,啃食几口鲜草。牧童手拿竹笛,忽而吹出一首欢快的曲子,忽而干脆放下笛子,引吭高歌。这歌声时而低沉婉转,时而  相似文献   

10.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捉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是清中叶颇负盛名的诗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做过江宁等县知县,不久即引疾辞官。后再次被起用,因父去世,又以养母为名,请求退职,隐居南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诗歌中,儿童题材的诗很少,现特摘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和清代袁枚的《所见》两首诗来对比赏读。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似文献   

12.
我写我画     
正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书/画:丹阳市导墅中心校五(3)班陆文利辅导老师:殷丽君你可以自己画一幅画,在画上题字;也可以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一人画画,一人书写,这就是"我写我画"的内容啦!欢迎你来投稿,投稿邮箱:qicaixiezi@126.com。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以儿童的名义,如果让心做主,将骆宾王那几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比较袁枚的那几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当然更喜欢那几行袁诗。骆宾王写他那几行诗时,据说还是一个七岁的儿童,然而竟还不如这几行袁诗来得更好玩:轻松、活泼、自由、真诚、有趣、有味儿,与儿童一样。在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很多由儿童写的诗文  相似文献   

14.
读诗品文,常常陶醉于其中的留白之境。“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袁牧写儿童的留白之境;“耶溪采莲女,见客掉歌回。笑入荷花去,伴羞不出来”。这是李白写少女的留白之境;“船动湖光艳艳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这是  相似文献   

15.
捕蝉     
暑假,我去外婆家玩,一天,太阳火烧火燎的。我们村前的几棵大树上,传来了“知了,知了……”的叫声,好像开着热闹的音乐会,我多么想捉上几只蝉啊!经过一番准备,这天下午,我提着一只自制的笼子,扛着塑料网,竹竿等捕蝉的工具,向柏树林跑去。一只蝉正趴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我高兴得跳起来,举着网兜扑过去,网兜在空中晃动,还没等AONIANZUOWENFUDAO到下罩,蝉便“吱”地一声飞走了。我太激动了,反而成不了功。这时,不知怎地,我突然想起了课文中学过的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  相似文献   

16.
语文六册第35课《古诗二首》,一为清诗《所见》,一为宋诗《小池》。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夏景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乐趣,适合儿童们阅读。 (一) 所见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捉鸣蝉, 忽然闭口立。  相似文献   

17.
陈征 《课外生活》2020,(9):24-27
释词:①牧童:放牛的小孩。②振:振汤,回汤。说明牧童的歌声嘹壳。③林樾:道旁成荫的树。译文:一个放牛的小孩骑在黄牛背上,欢快地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树林之中。忽然,小孩看到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便想捕捉,于是赶紧捂住嘴巴,停止唱歌,屏气凝神地站在树旁,生怕蝉儿受到惊吓飞走了。  相似文献   

18.
正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通过对牧童放牧时歌唱、捕蝉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这首诗虽然语言流畅,明白如话,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由于其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生活经验的不  相似文献   

19.
“所见”赏析及教学建议杨希水小学语文第四册课文(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描写诗人偶然见到的一个牧童活动。全文仅二十个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牧童悠然自得,天真活泼的神态,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四行共两句。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秘。...  相似文献   

20.
一、续编故事,激发说的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也为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提供了素材。教师应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说话和写话。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在学生读懂古诗的前提下让学生续编故事。“牧童捉到呜蝉了吗?”学生对编故事很感兴趣。他们便津津乐道地说起来。有的说,牧童捉到了鸣蝉,他看到鸣蝉后悄悄地爬上树干,就捉住了鸣蝉;有的说牧童拿来一个打鱼的鱼网,一下子就把鸣蝉逮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