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刊中刊     
本期由北京师范大学春秋学社主办本期顾问 :黄安年 杨玉圣 (北京师大历史系 )指导教师 :李晓风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主  编 :孙靖国 副主编 :何成刚编  辑 :衡 超 刘 捷 陈小云 历史研究动态中美关系史研究概况 (下 )(六 )日本侵华期间英美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利益的阴谋活动。因沿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 ,史称“远东慕尼黑”。“历史上是否存在远东慕尼黑阴谋” ,这是研究太平洋战争前中美日关系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有 ,如何看待美日谈判 ?美国是否以牺牲中国来实现对日妥协 ?争论观点归…  相似文献   

2.
何处是“二战”亚洲的主战场?一直是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问题.坚持“中国主战场说”的理由大致有:中国作战时间最长,长达14年.中国军队牵制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既使其无法北侵苏联远东,又削弱了南进东南亚的军力.中国歼灭日军的人数最多,战绩超过美军和苏军.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巨大的人员牺牲和财产损失.我们认为这些都不足以论证“中国关内是主战场”之说.是不是主战场,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主战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4.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粹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问题,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是否受到民粹主义影响呢?有西方学认为,农村和农民是民粹派所依托的重点,因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起点上就已经被“民粹主义”所浸染,“毛泽东很可能受到了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中所夹杂的民粹主义观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闸北八中,人们时常争论起关于聪明和愚笨的问题,因为“差生”太多了,是否有不可改变的客观原因呢?  相似文献   

7.
冷战期间,美国为实施对苏联和中国的遏制战略,在远东地区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核武器装备。艾森豪威尔政府“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出台为美国向包括远东在内的海外军事基地提供核装备提供了政策依据。在具体部署的决策中,国务院与军方就部署时机等问题展开争论。对于冷战时期地区关系格局的研究来说,美国在远东的核活动史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正在展开热烈的争论,争论的第一类问题是:我国文学史上究竟有没有两结合创作方法?两结合创作方法有没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这种创作方法是否到“水浒传”才达到成熟的阶段?争论的第二类问题是:雨结合创作方法的特征是不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牺牲”一解●肖杨早先回国的陈章良说过:“中国的强大需要许多人做出牺牲,我们也许注定是牺牲的一代。”新近带动一个群体回国的颜光美又说:“中国的强盛,还需要一代人的奋斗和牺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已是尽人皆知。要强大也要有牺牲,则是这一代留学生的独特认...  相似文献   

10.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这里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 1938年广州、武汉等地失陷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停止战略进攻势头的日本为了尽早从中国战场脱身,开始调整对华侵略方  相似文献   

11.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意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象”与“意境”分别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在意象理论方面,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相通。而对于意象派诗是否也有“意境”,则有许多争论。该文试图揭示意境的心境本质,说明意境是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共同追求,并对其意境进行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挫败了日本法西斯既定的侵略计划 ,延缓了法西斯国家的结盟过程 ,粉碎了美英的远东慕尼黑阴谋。同时又积极支持和配合了美苏等反法西斯国家“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从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需要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德需要培养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注重从应然层面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如人“应该”讲道德,“应该”无条件地为成就道德而舍己、牺牲、奉献、利他,这种牺牲是人的义务。但问题是,人何以需要道德?如何才能使人具有道德?道德与个人幸福是否有关?如果完全无关,人怎么可  相似文献   

14.
2004年5月23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大顾明远教授在上海教育论坛上呼吁,为了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自此,揭开了对“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的大讨论。为什么对青少年学生进步起到过非常积极作用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如今会受到如此沸沸扬扬、轰轰烈烈的争论与质疑?“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出了什  相似文献   

15.
课本第50页:“同年(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种作法称为‘慕尼黑阴谋’。”笔者认为以上所述容易使人误认为《慕尼黑协定》只规定了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而无其他内容。不独有偶,《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的说法,就更使人有这种误解。那么,《慕尼黑协定》是不是只出卖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呢?答案是否定的。课本第51页《二战前法西斯德…  相似文献   

16.
“绩效责任”是近期国会立法会议中有关高等教育议题的争论焦点之一。当联邦议会的最高立法者试图重新授权《高等教育法案》(Higher Education Act)失败后,他们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提出了诸多疑问,其中包括:高等教育机构是否对其教学质量和绩效承担了足够的责任?他们是否能够承担这类责任?如何承担?是否需要制定一套衡量绩效的标准?对未达到标准的机构如何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17.
学习“新陈代谢与酶”这节内容时,学生们对于酶的产生场所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活细胞进行各种化学反应都离不开酶,那么所有的活细胞都应该能够产生酶。有的则认为: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所以不能产生酶。那么,人以及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是否有细胞器?是否能产生酶呢?  相似文献   

18.
采访上帝     
《现代语文》2005,(8):32-32
我在梦中见到了上帝。上帝问道:“你想采访我吗?”我说:“我很想采访你,但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永恒的。你有什么问题吗?”我问:“你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上帝答道:“他们厌倦童年生活,急于长大,而后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金钱来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忧虑,但却忘记现在;于是,他们既不生活于现在之中,又不生活于未来之中。他们活着的时候好象从不会死去,但死去以后又好象从未活过……”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 30年代 ,国际舞台变幻莫测 ,“山雨欲来风满楼”。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的苏联 ,西方有希特勒德国 ,东方有日本帝国主义 ,德日两国都把侵略苏联定为国策 ,它们在西方民主国家“反苏”的鼓动下 ,蠢蠢欲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 ,苏联必须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力争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因欧洲局势比远东险恶 ,能否避免两线作战关键在远东采取的政策。为此 ,苏联政府一方面对日采取和平政策 ,加强远东军事力量 ,在东部边境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让日本侵略者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 ,大力援助中国抗战 ,让中国紧紧顶住日本 ,使其无法“…  相似文献   

20.
采访上帝     
我在梦中见到了上帝。上帝问道:“你想采访我吗?”我说:“我很想采访你,但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永恒的。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上帝答道:“他们厌倦童年生活,急于长大,而后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金钱来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忧虑,但却忘记了现在。于是,他们既不生活于现在之中,也不生活于未来之中。”“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从不会死去,但是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未活过……”上帝握住我的手,我们沉默了片刻。我问道:“作为长辈,你有什么生活经验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