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礼》是我国古代关于典章制度的一部伟大著作 ,它文繁事富 ,体大思深 ,所包容的思想道德观念广博而深刻 ,它的世界观能够启发人们很好地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 ,从而适应并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书中还有不少观点包含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这些意识在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一、对地貌与生命之关系的认识《周礼》一书已经对它成书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了相当的认识 ,并提出了不少协调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应措施 ,这些意识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周礼·地官》当中。地官位居《周礼》中所述六官第二 ,其…  相似文献   

2.
《周礼》是《三礼》之一 ,《十三经》之一 ,在儒家经典中 ,既是最重要的一部 ,又是疑点最多、争论最烈的一部。本文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概述 :一、有关《周礼》的名称、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二、有关《周礼》的来历、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三、《周礼》的主要注本简介。清季学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是集两千年来《周礼》注释学成果之大成的一部著作 ,博大精深 ,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前贤曾指出,郑玄礼学体系一本《周礼》。本文略举两例为之说明。其一,以"藏冰"、"用冰"为例:虽然郑玄主要依据《左传》文字说明礼学经典中所见"藏冰"、"用冰"的时间顺序,但回归《左传》则发现郑玄所释时间顺序无法与之相吻合,实则依从《周礼.天官.凌人》等所述"藏冰"、"用冰"顺序,而有别于服虔、杜预等立足《左传》的解释立场。可见在面对众多经典需要选择取舍之际,郑玄立足《周礼》立论,阐释经义。其二,以"五祀"为例:关于"五祀"记载主要见于三礼文献之中,但是杂乱无序、矛盾丛生。郑玄依据《周礼.大宗伯》祭祀体系,首先确定"五祀"祭祀等级,然后选取等级分明的《祭法》篇为基准,构建出合理的周代"五祀"祭祀制度,再以时代和等级差异调和其他记载。但是《大宗伯》记载明显与《周礼.春官.司服》相矛盾,郑玄却弃之不用。据此,可见在礼学经典内部矛盾抵牾之中,郑玄也遵从《周礼》以调和众说,构建礼制。然而既然《周礼》文本存在矛盾,而郑玄在其中又有所去取,那么郑玄所依据的不过是理想的文本而已。  相似文献   

4.
一经部古代文人把先秦儒家的古典著作《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经”。实际上,秦灭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失传,只剩下“五经”了。到了汉代,《礼》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并非《礼经》的分化,是三部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5.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6.
《周礼》书中的大宰与小宰,理当如何作解?我们知道,在《周礼》一书中,大宰被列为六卿之一,排在天官冢宰之首,而小宰则作为大宰的副贰,仅仅属于“中大夫”,其序官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  相似文献   

7.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这三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三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清人钱大昕以为,《史记·天官书》中的"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五"宫"字皆作"官"字。钱氏之说与司马迁对全天恒星分布区域的划分及传世文献不符,《天官书》之"宫"字不误。  相似文献   

9.
卤簿之名起于秦汉时代。据先秦古籍《周礼》所记,王之仪卫分掌于天官、春官、夏官之属。可见卤簿之制渊源甚早。应劭《汉官仪》称:“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东汉蔡邕《独断》说,卤簿有小驾、大驾、法驾之异,而不详卤簿之仪。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5对卤簿的解释较为详细,谓:“卤,大楯也,字亦作橹,又作(木卤),音义皆同。卤以甲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阮刻本《周礼注疏》为底本,以文渊阁本《周礼注疏》为对校本,对《周礼注疏·夏官》部分逐字校勘,发现文渊阁本有许多可订补阮刻本之讹误者。现摘出八条,列举如下,以见文渊阁本之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阮刻本《周礼注疏》为底本,以文渊阁本《周礼注疏》为对校本,对《周礼注疏.夏官》部分逐字校勘,发现文渊阁本有许多可订补阮刻本之讹误者。现摘出八条,列举如下,以见文渊阁本之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其中涉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条目和义项,为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因这部辞书词目浩繁,又出于众人之手,其中尚存某些瑕疪、纰漏.本文就此逐条加以订补.  相似文献   

13.
清秦蕙田所修《五礼通考》是一部礼书,全书共二百六十二卷。它材料齐全,几乎覆盖先秦至明所有相关文献,对研究古代礼制有重要价值。今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将《五礼通考》宾礼部分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一一参校,发现《五礼通考》或可订补《十三经注疏》之讹误,或可为其《校勘记》提供旁证,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现条举如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4.
朱子《家礼》是继儒家《仪礼》之后影响古代社会生活最大的一部礼书。它的内容和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包括道德教育、道德情感、道德发展、道德继承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仍然有着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周礼》《、仪礼》和《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礼”之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学术,尤其是清代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清代三礼之学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仅有的一些论著也多为专题性论证,缺乏系统、全面的考察,这不能不说是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一大薄弱环节。令人欣慰的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林存阳先生撰成《清初三礼学》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26万字),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并将清代三礼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该书从学术史和社会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礼学的发展脉络、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史记》“八书”中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宇宙思想,全面阐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原始的宇宙发生因素,“八书”构成了早期的天人宇宙论图式。同时还在《律书》和《历书》中通过阴阳五行八正之气,探究了宇宙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中阐释了“天地人”的作用和关系,在《礼书》和《乐书》中阐述宇宙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22,(1):47-53
《周礼》中有关圭、璧、琮的记载赋予了先秦玉器以丰富的宗教、政治、道德的意义,也是理解先秦乃至史前玉器的分类、形制、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但在《周礼》不同篇章中关于圭、璧、琮仪式功能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即《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规定的璧、琮祭祀天地的功能被《周礼·考工记·玉人》《周礼·春官·典瑞》等篇章中的“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或“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组合所取代。这种文献记载的矛盾不仅反映了文献规定的理想化色彩,而且反映了相关文献在成文过程中可能记录了从史前到商周阶段的不同空间和不同群体的仪式用玉实践。  相似文献   

18.
玉器杂谈     
先秦时代,统治阶级每年都要频繁地祭祀天地、神祗、祖先,所用祭品不外乎《曹刿论战》中所说的“栖牲玉帛”之类,而玉器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品种。《周礼·春官上·大宗伯》云:“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器还可以用来区别爵位、等级。周朝自天子以下,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根据礼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周礼·春官上·大宗伯》)以瑞玉的形制、尺寸和纹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人文现象。从中华民族文化史来看,人文精神一直是我国文化架构中的支柱。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思想要上溯到夏商周三代。《周礼》中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记载:“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周礼注疏》)。所谓乡三物系指六德、六行、六艺。六德、六行以个人人格发展为主,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则是一种德、智、体平均发展的教育。由此可见,周代教育思想与古希腊教育思想大体相同,都…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07-109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玉部"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汉代以前玉的分类和在古代文化制度中体现的功能。本文先对"玉部"字中瑞玉字个数进行判定,确定讨论范围,并对"瑞"字在"玉部"字中的排列问题进行纠正。然后从命名理据角度以及参照《周礼》文献的介绍对《说文》中有瑞玉功能的17个字进行分类阐释。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的玉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