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初冬自然界的景物的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进行词、句训练。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体会课文用词用句的精妙之处。  教具准备 :计算机、实物影仪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写了初冬的什么 ?分哪两个部分来写 ?哪几个自然段写下雾时的景象 ,哪几个自然段写雾散后的景象 ?  二、讲读课文   (一 )讲读第一段 (1~ 4自然段 )   1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3.
从大纲规定的小学生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 续性来看,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是以段的训练为重点的,特别是理解自然段的训练。在小语义教6册中,编者安排了“注意句与句的联系”、“怎么说就怎么写”、“读懂每个自然段”、“把一段话写清楚”,这4个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呢? 自然段是文章在结构上的基本单位,读懂每个自然段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算是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呢?这里有两个标准:①读懂每句话;②搞清自然段中句与句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懂每个自然段,应按下列步骤和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4.
教学实录:一、出示小闹钟导入新课1.这是什么?2.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课题的,学生齐读。3.问:你怎么记“闹”字?怎么写的?学生练写。4.评一评学生的作业。反思:用实物导课直接了当,指导写“闹”这个范字并由学生评一评,突出一年级写字教学这一重点。二、读课文,学生字今天呀,小闹钟有个想法,他想找个朋友。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都找到了哪些朋友?那就赶快读课文吧!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①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并且多读几遍。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反思:在读课文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字音问题,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2.同桌合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_的关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在低年级,课文内容简单,一般说,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个段落,所以读懂自然段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分析自然段,要分析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下面就《葡萄沟》一课的教学,谈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做法。课文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学习这一段,首先让学生弄清  相似文献   

6.
《火烧云》是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此文语言活泼,文辞优美。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欣赏品析课文的语言,体会文中的情趣和学习作者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其教学过程可作如下安排:一、初读感知,疏通文路上课伊始,教师可结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从读懂每一个自然段入手,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到地面上的情景;2至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火烧云的变化(这一部分还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2至3自然段,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7.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年级作为过渡年段,科学而有序地进行段落学习,既是对低年级字词句训练内容的延伸,又为高年级的篇章学习做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段落学习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段写了什么,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理解自然段怎么写的,借助意义段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此,教师可采取罗列清单、掌握重点、夯实成果等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学贵得法,以实现言意兼得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名篇,课文的第3自然段写得十分优美——“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一年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运用比较法学习了课文的第3自然段。学生朗读课文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优美,并提出问题:“这段话写了林海的颜色。描写绿颜色的词有很多,但是作者写林海的绿却只用了‘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阅读时,我让学生把这几个词替换成“深绿、浅绿、嫩绿、翠绿”等描写…  相似文献   

9.
《神奇的塔》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一句话,全文紧紧围绕“神奇”,从不同层面介绍广播电视塔的特点。教学本课要充分利用彩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观察和想象,在观察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过程.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解读文本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教者没能准确解读文本,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各具个性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当前的文本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过度解读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的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时非常勤奋和刻苦?" 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1.
我校开展了“一课二教”的教研活动 ,这次是由五年级一班的刘老师和五年级三班的张老师分别执教《鲸》这课。在教研会上 ,这2节课引起了较大争议 ,现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简述如下 :鲸》教学设计A ,刘老师执教1 填一填课文第一自然段用具体数字写出了鲸很大 ,刘老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画出有关数量词 ,然后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将数字填在括号中。2 说一说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 ,刘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鲸 ,将这一段话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转述给同学听。3 比一比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鲸的生活习性 ,教师引导学生读书…  相似文献   

12.
秦敏 《教师》2014,(22):106-106
正小学生作文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文是小学生模仿作文的最好范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从三年级开始,我引导学生尝试了一种评语式阅读,也就是针对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写批语,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利用课文的工具性、示范性,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写作文。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时,有学生质疑:"萧伯纳同小女孩玩了很久,课文为什么不写写他们怎么玩的?"因为学生的这个问题,我马上调整了教学方案,打算就习作中的材料选择,让学生知道材料要有取舍,写作  相似文献   

13.
课文,是一篇篇例文,向人们传递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信息。作文,则要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教得无法,学生学得无效,作文难的现象还时常困扰着师生。教师就应利用好"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4.
《古井》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虽短,却集境、情、理于一体,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哲理深刻的课文。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初读感知教学时可设计几个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文中写了古井的哪些事?3.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联系得比较紧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通过检查初读情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自然段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逐段读懂意思 ,就为读懂整篇文章打好基地。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习分析自然段” ,教学《海底世界》应着力引导学生认识句与句的联系 ,培养连句成段的能力。一、在讲读中认识句与句的联系段是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句群构成的 ,如果忽略了它们的内在联系 ,就是把几个完整、通顺的句子放在一起也并不能构成段。因此 ,在分析自然段时除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外 ,还要选择典型段落 ,引导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句与句的联系。可按下面步骤讲读课文。先让学生认识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从哪一段看出?…  相似文献   

16.
《毕升》是一篇通过介绍活字印刷术及其对后代书籍印刷产生深远影响,使人们认识毕升的知识性课文。全文只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毕升是我国宋代发明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点了题,又展示了全文中心。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活字印刷术是怎么一回事。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第三自然段是第二自然段的补充和延伸。第四自然段指出了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教学这篇阅读课文,要围绕自然段的训练这一点,按“总—分—总”的思路组织教学过程:1.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认知自然段中心;2.细读课文,指导学生部分探究,联系上下文,理顺句间关系,深刻理解课文内  相似文献   

17.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许多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第1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教学过程中,忽然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句话连续出现了三个‘都’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不是重复啰唆吗?”是啊,这是不是重复啰唆呢?我顺势引导学生:“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相似文献   

18.
《观潮》这篇讲读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观、奇特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除第一自然段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以外,其余的四个自然段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分为三段。写潮来之时情景的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来写的。 教学这课,一是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这一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观,融情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寓写于读,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这是教学的难点;三是根据课后的“思考·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给课文分段,读写、理解和运用重点词语,朗读课文和背诵有关自然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不能仅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么写?这就是说阅读教学要有作文训练的意识,作文教学也要有阅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历练和运用切忌枯燥的方法讲授,而是要借助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规律。鉴于此,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该努力打造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语言实践平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一、读写一体在何处着力?——在解读文本中明确方向一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都致力于"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两个维度中,这符合阅读教学的自然规律。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