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对于“惩罚”的词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通过处罚来警戒。”而对“处罚”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加以惩治。”那么。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老师能不能惩罚,该不该惩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客观的《词的活用》一节中,教材编者说:“……在文言里,这些词的用法都有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词的活用。在文言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首先,以上引文的第一句是本末倒置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变化”的解释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可见,“变化”是新的对于旧的来说的,文言词属古汉语,怎能说发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既然不是古汉语“变”了,又怎能说是古人对语言的“活用”?我认为所谓“活用”不过是现代人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去解释古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3.
湖南汝城话中存在一个《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中所说的“先行体”[tε1],从语义看,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缝”和“再”,意义还很实在,应为副词。文章从字音、语法、语用方面对[tε1]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认为[tε1]的本字应为“绕”字,目前正处于虚化中。  相似文献   

4.
“方言词”与“方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或称“地域方言词”)?现代汉语方言词通常指哪些词?我们发现,对此问题,语言界众说纷纭,所指不一。以几本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为例,可以归纳为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在某一方言区域内流行的词,我们称为方言词。”[1]“方言词指普通话里不用,而只有某个地区的人使用的词”[2].“方言词指的是跟普通话语汇相对的流行于某个方言的词语”[3]。上述种种界说,措词大同小异,观点可谓一致,归为一类。它们都把“方言词”看成是未进入普通话、不具有全民性、只在方言区使用的词。另一种意见可以黄伯荣、…  相似文献   

5.
《中国德育》2007,2(5):7-87
“生命教练”课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经日本、新加坡传人中国。在《生命教练》一书中,“生命教练”一词的涵义得到了延伸,它不仅代表一门课程,也指代着生命活动本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个”是现代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量词。朱德熙先生曾说过:几乎所有的个体名词(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专用量词)都能说“个”。我们对俞士汶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名词库》进行了统计,结果是:其中收入了能和个体量词搭配的名词共2240个,而有1516个能和“个”搭配,占了67.7%,1516个名词中又有667个只能和“个”搭配。而在口语中,“个”的使用比例还要高,如在陈建民著的《汉语口语》中,收录了1.8万字的原始口语材料,其中,和“个”搭配的名词达到了86.5%。这说明“个”作为量词来说,其泛用程度相当高。那么,作为一个被普遍运用的量词,它的泛用作用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略作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但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连词,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语义的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在生活中,它是一个高频率使用词。作为教师,面对学生,我们每天也都会无数次地使用这个词。但是如果我们的理解仅停留在词典里的解释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师的言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的可能是一辈子的。所以,我...  相似文献   

8.
一、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原注:分,清清楚楚的意思。新注:确定,判定。辨正: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商务印书馆)“判,分,分开,分离。”无“确定,判定”意。再查其他一些古汉语字词典,也只有“分”义,而无“确定,判定”义。新注“判”为“确定,判定”当属附会。原注“判”为“分”虽合理些,但后面又说成“清清楚楚的意思”,改变了“分”作为动词的本义。故,“判”应注为:“分,分出,分清。”二、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原注:到……的结局。与现代汉语里的连词“至于”用法不同。新注: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  相似文献   

9.
陈晓星 《成长》2007,(4):23-24
“罄竹难书”这个词被中国人使用已超过千年,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记载,隋末李密起义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为: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孙琴 《语文知识》2008,(3):78-80
文中主要从语义、语法功能、词的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大力”与“热力”的异同,从中讨论了“热力”的新用法,同时提出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解释同类词的语义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字词的问题“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里的“定”字,今天看来显然是“别字”。《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记念”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同“纪念”。显然,已不通用。对此,课本中不予注明不说,教师们还从“记念”一词挖掘出了“永远记住...  相似文献   

12.
徐颖 《文教资料》2009,(31):38-40
本文旨在考察赣方言区的抚州方言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特殊语气词“是[si]”,“是[si]”的用法极其复杂.其词性、语法意义以及在句中的功能分布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本文重在分析“是[si]”充当语气词时的使用特点和语义条件,借以揭示抚州方言的个性,丰富方言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13.
“藩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之所以会联想到这个词,缘于一次教学研究课上,一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当”所引发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强悍”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李苗传》:“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义为“强横勇猛”.多指人。我们检索了二十四史电子版,共发现“强悍”用例22例,其中《魏书》1例、《北史》1例、《新五代史》2例、《新唐书》2例、《宋史》3例、《金史》4例、《元史》3例、《明史》6例。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强悍”一词使用的频率呈递增趋势。22例中有21例均表示人的强横勇猛,然“强横勇猛”的意义也有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迹象.仅有1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指称新闻采写编评的“记”一词,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入中报刊,并被普遍使用,但最初主要指报刊的评论写作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报刊“记”一词的使用和松本君平《新闻学》一书的汉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见高中语文第一册《记念刘和珍君》)对于句中“绯红”一词,同学们甚为不解。因为,不论是查《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抑或是查《现代汉语词典》,“然红”均释为“鲜红”,然而根据情理,随着时光一的流驶,“血痕”只能是由“鲜”而“贿”,怎么可能反不“淡”而“鲜”’呢?再说,同样的语境,相类的句式,第二部分和第七部分里用的都是“淡红”,为什么单单在第六部外国丰兀加插入一个极不谐调的“然红”?于是,同学们产生了疑问:这会不会是鲁迅先生一…  相似文献   

17.
一、一道练习题引发的思考亮亮是个小书迷,一次他在读法布尔写的《昆虫记》时读到这样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蟋蟀是个地道的哲学家。”他不理解“地道”的意思,就去查《现代汉语词典》,词典里是这样写的:[地道]dìdào名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多用于军事)。[地道]dìdao形1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药  相似文献   

18.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得知,怎么这个词在频率最高的前8000个词词表中列在第115号,在生活口语中前4000个高频词词表中列在第35号。可见它在汉语里特别是在口语中使用频率之高。《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常用词汇表”也把它列为甲级词。本文从现代汉语角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形式、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对怎么的用法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罗堃 《语文学习》2010,(2):72-73
“疑云”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它的解释是“[名词]像浓云一样聚集的怀疑”。最近,“疑云”一词屡见报端,并且出现了新的意义。先来看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