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其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精神培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对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功能与使命。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大学语文承担着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路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拓展大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同时还必须打造一支能够胜任深度融入的师资团队,才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实践路径,才能达到提升高职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教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同样肩负着这一光荣使命。将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基础及课程群。与此同时,在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材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加强课程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及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实践原则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实践路径,并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成效为例进行了论述,达成了从大学语文教育角度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专业成才",还要"精神成人"。而大学语文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应当从以工具性为目的的僵化模式转向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人文课堂。  相似文献   

6.
依据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要求,教师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涵养大学生精神。文章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应挖掘和开发教材资源,改善教师观念,还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多元变换教学方法。此外,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无止境,适度拓展也至关重要。大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借鉴文中方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大学语文教学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是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作为母语课程的"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文章从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阶段教授的学科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最为紧密的就是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在高校当中是一门基础课程,与其他的科目相比大学语文更重的是能够承载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将高校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深挖课程内容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拓展第二课堂、提高授课教师团队思政素养等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堂思政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命脉和智慧的结晶,大学语文课程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然的土壤。本文通过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梳理存在问题,并从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教材选择、教师文化素养、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就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展开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现状,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成长中的指导价值,激励大学生完成从“兴趣”到“信念”的过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紧跟时代脉搏,把握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容,与大学生党建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旗帜的原则,使高校思政理论课、大学生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思政教育成为加强“中国梦”教育的五大平台和方法途径,增强高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提高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就必须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就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作为载体,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熏陶;要大力支持和组织好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重视并促进教师的人格垂范作用,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传承主体,增强其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当前,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不强、"洋节"入华的冲击、节日法制化不足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乏力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的提升。增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高校是重要载体。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效果,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以及着眼于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协调,将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极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将唐诗宋词融入其中,必须坚持继承与扬弃的统一、价值引领、主次分明等原则,通过融入课堂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实践教学、激活诗词地理游学等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切实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高校都是重要载体.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效果,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以及着眼于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协调,将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能力以及进一步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大学生思想的充实、爱国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的树立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可发挥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而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加大力度,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功能,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杜毅 《怀化学院学报》2013,(10):112-113
高校红色社团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影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社团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讨如何利用“红色社团”这个载体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学校、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不重视,教学课程单一,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教学方法落后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建设中又拥有较大完善发展空间。应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文化课程:设置多样性的传统文化课程,吸引学生兴趣;建设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适应当代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