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和延伸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科学。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AI赋能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和分析,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指标的构建、加强个性化反馈以及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以推动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赋能型评价倡导创新性和先进性的教育实践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凸显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新时代中小学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区域评价范式。通过协同化赋能、项目化赋能和数据化赋能等方式,赋能型评价既可以全面评价区域内某一学校或班级的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发展现状,也可以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实现精准帮扶与改进,全面优化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成为相关领域的技术趋势和研究热点。为探讨AI赋能教师培训的教育意蕴及其实践向度,从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师培训理念和实践方式变革入手,分析AI赋能教师培训促使培训和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培训目标指向教育智慧的生成和教师自身的完满发展,并在多元关联的知识域、主体域、智能系统中解析AI赋能教师培训的心理场与物理场、自主与规约、冲击与张力等问题,以及培训过程中所蕴含的多维实践意义及关系建构。实践向度上,提出应精准设置学习路径以实现长善救失,坚持实践导向支持对教学实践探索的螺旋上升,将智能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注重人性涵养以丰盈教师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赋能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改革,系统体现发展教师数字素养时代诉求、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政治要求、评价教师数字素养现实渴求、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发展需求及强化数据分析服务价值追求,对于推动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系统解决教育多维现实问题具有多重实践意义和价值。改革突出数字化赋能,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数字驾驶仓”,赋能教师评价和教育治理;突出标准引领、精准诊断、正向激励等评价功能发挥,引导教师数字素养健康发展;可视化呈现评价结果,促进教师培训精准施策靶向提升;以评价力撬动教师主动创新变革教学,服务立德树人及创新人才培养。对91.7万名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数字画像”结果表明,被测区域在教师数字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同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从教师个人和管理层面共同改进提升。实践表明,开展好数字化赋能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改革,正确导向是前提,理论研究是基础,技术体系是支撑,政策支持是保障,组织实施是重点,数据分析是关键,新时代教育测量评价应是教育目的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王争录  张博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21-29+108+120
在AI赋能教师教育者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从同存走向共生。目前,人类教师教育者面临技术依赖及技术决定论困境,而AI教师教育者则不能与教育对象共情。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以共生为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开拓教师教育价值;规避伦理风险,建立互信机制;审视二者联袂,臻于诗意共生。以合智助力、协力推动和共情帮助等为实践路径,可以构建走向共生教师教育实践的新图景,助力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走向共生实践。  相似文献   

6.
如此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历经大半个学期了,确实应该认真地思考探索线上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差异,通过明了差异,更清晰地发现问题,从而着力去思考、研究、探索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途径。AI赋能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在线教育教学所显现的一些问题让教师对AI赋能教育教学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与期待。而AI若要真正高效赋能教育教学,就必须深入研究目前在线教育教学所曝露的问题,要着眼于这些问题,确定更明晰具体的赋能方向。  相似文献   

7.
促进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会运用新技术,还要以技术赋能教学改革和自身专业发展;现代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着力点,包括赋能教师课程建设能力、赋能教师学生成长指导能力等。现代技术赋能教师发展可采取主题建构策略、学情诊断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目标达成策略。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赋能是数字化时代高职师德评价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赋能必将为高职师德评价提供重要支撑。数字化赋能高职师德评价的价值意蕴体现在数字化对高职师德评价的客观性被数字记忆所提高、全面性被多源异构所增强、深入性被见微知著所提升,进而构建出一个系统且科学的数字技术密集型师德评价范式与评价体系。然而在数字化赋能下,高职师德评价正经历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评价理念转向、从外在管控向内在提升的评价旨归转向、从学习认知向过程质量的评价重心转向、从一维平面向多维立体的评价标准转向。面对这些时代转向,高职师德评价的反拨机制应着力完善决策、高职师德教育优化过程、高职教师个体师德提升,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以高职师德评价促进教师个体师德的提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终极旨趣。  相似文献   

9.
伍澄 《现代英语》2023,(23):120-123
文章以《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思政类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首先,分析了国内相关研究动向与局限,提出在汉英翻译教程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探索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汉英翻译教学的主要面向及其主要方法,包括AI技术在教学呈现中的应用、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师角色的革新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等。最后,文章展望了人工智能赋能汉英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提出了加强人工智能与翻译教学的融合、创新和协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颠覆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文章从学习、能力、评价三个向度,探讨了AIGC何以赋能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和大规模协作学习、AIGC何以赋能学习者能力培养、AIGC何以赋能学习评价三个关键问题:AIGC赋能学习呈现从“千人一面”转为“千人千面”的特征,可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答疑解惑、学习反馈五个方面赋能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并从适应性群体形成、专家促进、虚拟代理、智能调节四个方面赋能大规模协作学习;AIGC赋能能力呈现从“千篇一律”转为“标新领异”的特征,可促进学习者“传统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为学习者“21世纪技能”的培养与评价提供支持;AIGC赋能评价呈现从评价学习转为理解学习、促进学习与重塑学习的特征,通过提供细粒度信息、提供及时评价与反馈、赋能学习评价达成AIGC赋能评价的目的。文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AIGC的赋能作用,并为推动AIGC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AIGC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我国当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及其不足,介绍了过程性评价体系及其基本特征,分析了过程性评价相对于奖惩性评价的优点所在,指出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教师教育评价相应地要 从量化评价向高质量评价发展。文章在归纳论述教师教育中采用量化评价存在的潜在风险、从量 化向高质量转向必要性及高质量要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需要利益相关者构建协同机 制,需关注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与结果产生的影响,需历经新旧范式交替过程,需关注不能量化部 分,需撷取量化评价精华,实现教师教育评价从量化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揭示韩国旧有教师评价政策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政策调整过程中教师评价相关利益集团的不同态度和争论,最后描述了政策调整后的方案内容,并对政策试行的预期效果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Educational reform in Australia recognizes the need for an effectiv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but has fallen short of actually prescribing one. Current practice does not align to policy intent, with teacher evaluation largely an exercise in compliance arou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s opposed to a process that promotes evaluative thinking,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connection to student outcomes.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of the Australia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has gone some way to providing a common language and the idea of a nationally acceptable pathway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Nonetheless, two things are missing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 the privileging of developing evaluative mindsets in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 and the tools and methods that provide the ‘how’ of evaluation and support this thinking. Situated against a period of reform in Australia’s diverse federal and multi-sectoral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first provides an analytical review of the Australian approach to teacher evaluation. It then presents two innovative approaches that support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and the broader information needs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while developing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 evaluative thinking which engages evidence-informed change and ultimately more sustainable outcome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5.
教师工作是一项艰辛复杂而又特殊的脑力劳动,如何建构教师及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才是科学、合理的呢?教师及教育质量评价首先应该是一种新型的、面向未来的发展性的评价,必须正确把握评价的目的。认识教师与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性,遵循实施评价工作的原则。发展性教师及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灵魂是以人为本,适合教师的发展,顺应管理科学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印度教师教育评价制度源于英国,但其在继承中有不断的创新。采用社会系统的分析方法,从政府和民间两个维度的研究发现,在教师教育认可、教师教育认证和大学媒体排行三方面,体现出印度对英国教师教育继承中的创新。分析印度探索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师教育评价体制的努力,对于中国建立和改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有借鉴意义。建议依据目前中国的国情,在教师教育评价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独立机构参与、新闻媒体监督为特色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教师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虽然传统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特别是在建构主义多元化、发展性教育评价广泛运用的今天,传统教师评价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建构主义教师评价具有多维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特征。建构主义教师评价确立了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关注教师的个别性和差异性,凸显了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倩 《教师教育研究》2012,(3):85-91,62
"构建以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关注,然而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评估的理论建构与实务经验都明显不足,难以为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供科学参考。有鉴于此,本文聚焦于日本教师教育认证制度,对其产生背景、政策法规、认证框架、权责机构、实施程序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评估的现实问题,以日本的经验为参照,分析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评估制度建构的主要任务和挑战,从而为建构适应中国国情的教师教育评估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生态承载力视角探究教师教育高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变异性和多层次特点。依据生态承载能力理论,可以从评价体系的生态弹性、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生态承载压力三个方面来衡量教师教育的高质量评价。教师教育高质量评价生态承载力在配置资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今后教师教育高质量评价生态承载力应在生态伦理与方法研究、理论融入实践、构建指标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