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诗 ?众说纷纭。但文字简练 ,承载量大 ,即文字上的“挂一漏万”应该是诗的基本特点。读者 ,可以根据“漏万”之后的文字 ,再溶进自我 ,品味出巨大的丰富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内容和情韵来 ,即“据一补万”,也应是解诗的不二法门。如何“据一补万”?读者可不可以补出不同的“万”来 ?这一问题争论不休 ,没有成说。  相似文献   

2.
张成 《宁夏教育》2008,(4):40-40
黄土高原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是森林区?还是像现在这样光秃的荒草区?地质专家们利用植物“孢粉文字”破译出了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还原出黄土高原4万年来的“变脸”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眼的“眼”,关节。引申为文章的精要处,即诗文精要吃紧的文字。教学倘若把握不准文眼,势必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不得要领,“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无滋无味,哪来教学效果?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把握住文眼,就掌握了诗文的精神实质。文眼,文章的点睛之笔,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文章的  相似文献   

4.
流传至今的晚五代“诗格”作,在体例上,常前立某一格法,手即征引诗句作为例证,共所引诗句又常不标明作或出处。本据《全唐诗》及其他古籍,考出《风骚旨格》、《流类手鉴、》《雅道机要》、《诗中旨格》、《诗要格律》、《诗格》、《诗评》等“诗格”中六十余则引诗的作,皆为前人所未注出,补了《全唐五代诗格校考》等书之遗。  相似文献   

5.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李白有名的《子夜吴歌》。诗中的“良人”,即丈夫。这首诗描写唐代的“军嫂”们,在严冬到来之前的秋天,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怀着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为戍守西北边疆的丈夫赶制御寒的冬衣。为什么要“捣衣”?原来我国大量推广种植棉花,是在明代。而在唐代,官僚贵族穿丝织品,平民百姓则穿麻布。麻布纤维粗而硬,必须放在砧石上,用“杵”(棒棰)将其捶打得柔软,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才舒适。唐代长安有300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作者听到…  相似文献   

6.
王朋是全年级有名的学困生。虽上到四年级,可识字却只有百余个。学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不知教了他多少遍,因为整首诗,他只认识“早、白、云、千、里、一、日、万”这八个字,对于诗的内容的理解,他只能当一名“观众”。诗学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课余再搜集几首李白的诗,准备第二天课上进行交流。这下王朋可着急了:“老师,诗里的字一多半我都不认识,怎么办呢?”也是,这真给王朋出了难趣。  相似文献   

7.
“止”字最初的字义是什么?“步”字的下部为什么不是“少”?你思考过吗?想知道答案吗?请看下面的图文。(语林)“止”是“趾”的本字,本义是“脚”的意思。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只脚,但是脚趾已简化为三个,不再是图画而是成为文字符号了。两只脚(参见“止字条)各迈出一次,就叫一“步”。楷书“步字的下部是由小篆反写的“止”字演变来的,不是“少”。“止”和“步”@李乐毅  相似文献   

8.
《山行》是诗中佳品,广为人知,一直是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能准确把握“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句意思的读者不多,很多读者都把“生”异动为“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笔者的调查,“白云深处”的流行有三大原因。其一,“深处”和“白云深处”在平常的语言运用中频率极高,以至于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了定式;而“生处”除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几乎不出现在人们的口头、笔下,自然让人们觉得生疏而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9.
王俊 《河北教育》2002,(5):30-30
古代小说中常用“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来形容美人身材之均匀称势。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美人如何美,却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领会到美人美的程度。同样,要论及课堂提问艺术有关标准,如果要正面展示课堂提问艺术如何精湛美妙,可能费了很多文字也难以深中肯綮,但如果借用“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来概括则可能让人一下子意会到其中的妙处。也许有人会问:课堂提问也有肥瘦之分吗?何谓提问的“肥”,何谓提问的“瘦”呢?的确,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提问是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问法,有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人都非常重视文字的锤炼,“文字频改”几乎成了诗家的口头禅,许多诗人执著于文字锤炼,留下了数不清的炼字佳话。“为吟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一字千改始心安”等炼字名句,都充分表现出古代诗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1.
《作文与考试》2023,(6):18-19
<正>热词一:文字讨好症所谓的“文字讨好症”,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精心选择词汇,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出自己的热情和诚意,让对方感觉到一种轻松愉悦的舒适感。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隐性行为,近期因某脱口秀演员的一句“你们有没有‘微信文字讨好症’,比如我会把‘来了’改为‘来啦’”,让这个词冲上了热搜。群众的热议让不少人如梦方醒:“难道我平平常常的说话中夹杂着讨好他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读者一定十分纳闷,为何挑选这么一首对眼球不构成刺激,对心智也不形成挑战,寥寥几行的“口水诗”呢?全诗读下来,像是高小阶段的“童声”,或者变相顺口溜?  相似文献   

13.
“君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且人们所熟悉的“应变诗”。说是有一次明代大学士解缙陪明成祖朱棣游御花园。朱棣对解缙说:“你听说宫中昨夜有生小孩儿这种大喜事吗?那么,你为这事作一首诗吧!”解缙遵命即吟了第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  相似文献   

14.
所谓“孔雀诗”,是笔者的一种比喻说法。孔雀之美不在头部、腰身,而在它那会开屏的尾部。古往今来,一些名人的诗之美就是这样:其起笔笨拙平平,承笔也平淡无奇,甚至俗不可耐,但到了诗的后部分却奇峰陡起、意韵横生、卒章显志,表现出“孔雀开屏”式的诗美来。下面试辑录几首并小作衍释,以飨小读者。其一郑板桥咏雪数数诗书画三绝的清代学者郑板桥,所以被列入“扬州八怪”之一,不仅其为人处事性情异于常人,就是诗作也往往怪异多致、意趣横生。时值秋末冬初的一天,郑板桥与几个好友置身湖衅观赏雪景。那雪下得不温不火、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即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 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师:这首七绝诗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诗题的意思也已经弄明白了,现在请同学们4人一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对诗的前两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小组讨论) 师:讨论好了?每组推荐一位代表,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诗的前两句有点题的作用。诗题是“江畔独步寻花”,诗人究竟在何处“寻”到“花”的?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两句作了交代。 师:真会读书!老师为你们高兴。生:这两句主要写了黄四娘家花多。师:从何得知?生:第1句“黄四娘家花满蹊”中的“花满蹊”写的是花把通往黄四娘家的路径都遮住了;第2句“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  相似文献   

17.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相传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常与好友佛印和尚诗联往来。仲秋一天下午,他们二人泛舟长江,对饮倾谈。苏偶见一条大黄狗在岸边啃骨头,随口吟出上联,请佛印对。佛印知是东坡在取笑他,思索片刻,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扔向江中,同时脱口对出下联。这是巧用“河上”即“和尚”、“诗”即“尸”谐音的一副妙联。吟罢,两人相视大笑。  相似文献   

18.
数学不是孤立的学科知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语文课中学到的“扩句”和“缩句”知识来帮助数学学习,效果较好。一、运用“扩句”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数学1.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有些数学题目采用“承前省略”的表达方式,低年级学生难以读懂。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句,把省略的文字补充出来后再理解,简单易懂。如“动物园有黑熊20只,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此题中“比白熊多8只”是关键句,但承前省略了部分文字,低年级儿童尚缺乏前后联想的能力,一时无法理解判断出“谁多谁少”来。教…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不是孤立的学科知识,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语文课中学到的“扩句”和“缩句”知识来学习数学,效果较好。一、运用“扩句”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数学1.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有些数学题目采用“承前省”的表达方式,低年级学生难以读懂。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扩句,把省略的文字补充出来后再理解,简单易懂。如“动物园有黑熊20只,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此题中“比白熊多8只”是关键句,但承前省略了部分文字,低年级儿童尚缺乏前后联系思考的能力,一时无法理解判断出“谁多谁少”来。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诗在四个方面表现出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性虽然也蕴含着正面因素,但负面因素却是其主导倾向。它们从不同角度降低了诗的品位,将诗放逐到没有绿意的荒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