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没有立足社会的基础。然而,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好的优良传统。比如说:在馈赠、递接物品时,现今很少有人双手去完成,反而还会觉得那样做假惺惺的。如何将我们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下去呢?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礼仪教育必须从幼儿时  相似文献   

2.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孔夫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养成的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自古就被称之为"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学生也要重视学礼.以中职营销专业为例,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会进入服务行业特别是销售行业,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仪态、语言和行为.  相似文献   

5.
学礼以立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只六字,意思也浅显明了,人不学好礼仪,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但这句话是需要人剖析开来,联想而加以品味的。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古代贤士能人留下的诸多作品中也多次强调"礼"之重。管仲有"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柳宗元有"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吴兢有"礼以安上化人"……论语中有诸多言行也是明言礼的重要性的。从上面的句子,不难看出礼对于一个人来讲有着诸多实际用处。但是加上中国古代当时的封建  相似文献   

6.
说“礼”     
俞水生 《中文自修》2011,(11):44-45
中国一向崇尚礼仪,是所谓"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对于儒家的人文礼仪和礼治思想,我们不应简单地视为封建主义的东西,而应客观地、历史地对待,努力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人不礼,无以立",足见文明礼仪的重要地位。如何让升旗台成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另一块试验田?历史故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许多礼仪故事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程门立雪。不妨将这些礼仪故事融入升旗仪式讲话稿中,让队员们体会"礼仪之邦"历史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肖华 《教师》2013,(7):113-113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礼者敬人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礼仪。运用礼仪是一种习惯,礼仪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一、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发现和改正生活中与礼仪不符的行为我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从人类最早的祭神礼仪到现代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礼仪教育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而倍受重视,在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礼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告诫,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是社会的变革.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蕴含着许多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合理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能够理性地加以梳理,积极地予以汲取,那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现代中国既能创造现代化的辉煌,又不失"礼仪之邦"的美名就是值得想望的愿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赵素娟 《考试周刊》2013,(75):187-188
<正>我国自古就有"东方礼仪之邦"的美誉,《史记》中有"不学礼,无以立",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从学礼开始。学龄前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非常牢固的,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在长期的幼教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在具备了聪明活泼、会思考、会学习、接受信息快等优势的同时,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例如不尊重父母长辈,与人交往不懂谦让、不讲礼貌,公共  相似文献   

12.
史彩霞 《教师》2013,(18):15-15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所以,要从幼儿园开始重视礼仪教学,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做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一、利用故事讲读诱导教化礼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经常根据班上最近出现的问题,在社会教学中选择针对性强、生动形象的故事,对幼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良好的礼仪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语课程,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利用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王小红 《学子》2014,(3):31-31
正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而现在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原因是什么呢?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被家长服侍得好好的,以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礼仪修养。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但在当前社会中,"识礼""重礼""学礼"的良好风尚逐渐被淡化,甚至出现了极为不协调的现象,有损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称。小学是学生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贯彻习总书记实现"中国梦"设想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切入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对学生进行优良的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小学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信息,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能促进学生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其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重振礼仪之邦已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而礼仪家教是构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点。儒家价值观依托礼仪而成为了制度化的存在,由此深入地左右了中国社会。这同时也使中国社会成了礼仪之邦。如果说礼仪建设是儒家价值观的制度化,那么礼仪家教则是如此制度化的落小、落细、落实。礼仪家教作为构建礼仪之邦的基点,就其作为个体德性培养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文明养成的最初实践;就其作为个体德性培养的过程而言,主要化习惯为德性的自然而然。"五四"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礼仪不再成为家庭日常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已经出现了名存实亡的危机。克服这一危机的起点是继承礼仪家教的传统,让礼仪回归家教。  相似文献   

18.
"笑纳"并非笑着纳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   ……  相似文献   

19.
孟春说礼     
在自由呼声更高的今天,"礼仪"果真成了束缚我们的"枷锁"吗?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日常生活中,正是各种各样的礼仪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保持着人们交际的和谐。中国自古享有"礼仪之邦"的盛誉,从古至今形成了诸多礼仪范式,如师生礼仪、手足礼仪、称呼礼仪、衣着礼仪等。当下,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新的礼仪也应运而生,这些礼仪正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中,知礼、习礼,不仅是对老师、同学等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较高素质的体现。本期关注,与你探讨研究生日常生活礼仪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可如今,队员们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居多,再加上部分家长过分看重分数,忽视了文明礼仪教育。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机。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不仅是形成队员健康人格的基础,对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文明校园,感染你我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