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田飞  王海龙 《今传媒》2010,18(9):124-125
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是对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的补充,本文通过对微博本身进行社会文化传统分析,微博通过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构建了本身的社会文化现实,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认同,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微博群体的分割。微博本身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资讯功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形式向我们传递信息,对社会新秩序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表哥"事件为例,从传统单一的文字语言建构的特点对比、微博的传播特性、舆论监督与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分析阐述新媒体时代微博图片在构建社会新秩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余越  李名亮 《今传媒》2012,(9):20-22
微博因其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正吸引一批知识分子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参与到公共话语权中。但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并借助微博,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韩峰  高红超 《新闻世界》2012,(4):102-103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通过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微博这种新媒体对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越 《新闻前哨》2011,(9):16-19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累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网络视频新闻,解构了传统精英主义的新闻理论,带有强烈的后现代文化特征。视频新闻在微博传播中形成开放、动态的文本,不同身份的个体在其中表达了多元诉求,由此打破传统电视新闻时代的传授关系,建构起新的文化权力关系。网络视频新闻微博传播中的文化政治对国家的宏观政治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交方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以其本身的优势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对传统新闻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为了应对微博带来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微博特点的研究分析,提出几个媒体对微博的应对方式,希望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雪  周杰 《新闻世界》2011,(1):89-90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人们彼此的沟通交流呈现了表层化、快捷化的特点,由此催生了"微文化"的诞生和盛行。近两年,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在多次突发事件中的卓越表现,微博迅速"走红"。在此背景下,微博的管理问题成为研究者的热门议题之一,如何构建微博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促使其健康有序长久发展是我们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10.
周阳 《新闻世界》2012,(4):98-100
微博深入人们的生活后,公众为进一步实现"言论自由"而欣喜,同时也为"过度"自由引起的传播伦理问题而担忧。微博公众人物作为微博空间中的焦点,是社会道德的引导者,与微博生态环境的建设紧密相关。本文以微博公众人物的行为伦理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微博公众人物传播行为的伦理责任模型。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报告,截至2012年6月10日,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级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达到45021家,我国政务微博规模庞大,发展迅猛,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务微博在议程设置上把关过于严格,没有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办事;从微博的维护运营状况上看,我们政务微博的政治传播思维意识不强,还停留在应对传统媒介的时代,没有把握微博新媒体的特点;政务微博的"存在感"有余,但"好感度"不高,涉及到官民互动问题上比较保守,话语意识和话语方式都有待提高,这都需要思维的转变和实践上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两年随着微博的风靡,一个互联网全民微博时代正式来临。在这场微博信息狂潮中,作为媒介迷的传统粉丝意义被改写,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文从"微信息"、"微距离"和"微革命"这三个层次来展现粉丝们在微博中的新形态,以及他们在这一新的媒介格局中所展现的自我、人际与大众传播。从而揭示出隐藏在一新传播格局背后的社会生态变革。  相似文献   

13.
“微博”传播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目前的发展势头强劲。本文将结合"微博"自身的传播特点,通过分析使用"微博"的原因,进而总结出"微博"在社会、经济等方面体现出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多将微博谣言极化现象归因于新媒体的"微革命"技术,对技术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因素较少触及。本文研究发现,"身国同构"的传统文化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微博谣言极化过程中的两大关键因素。微博谣言通过唤醒"身体损伤"的集体记忆,赋予传统的"身体政治"内涵,由此激起人们的深层共鸣是其最为简捷有力的极化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不仅极具自我性,而且收放自如,使得微博谣言的空间扩散不是单纯地个人对个人,而是"圈子"对"圈子"。微博谣言的极化效应是技术、文化与社会因素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胡月馨 《新闻世界》2014,(11):62-63
"周一见"娱乐事件以其喧闹的微博文本成功吸引了线上、线下媒体以及千百万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制造了一个由微博首发的全民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娱乐事件通过微博文本传播消费产生聚集讨论和强大影响力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周一见"事件微博文本元文本的互文性的研究,力求解答为何以微博首发的"周一见"会产生如此喧闹的微博文本。  相似文献   

16.
马凯 《新闻世界》2013,(5):240-242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微博对全国"两会"的报道为例,从内容角度分析媒体微博在传统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及不足,并思考媒体微博报道如何在"规定动作"之外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从微博看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大步跨入了自媒体的时代,微博客是其中一个新的成员,成为人们发表看法的新平台。与此同时,相对以往信息的把关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菲律宾人质事件"到江西抚州"宜黄自焚"等一系列事件,微博成为发布消息和评论的新渠道,而微博本身也经历了一场"测试版风波"。本文通过借鉴一些微博事件的分析来阐述自媒体时代的把关人及把关过程的变化,以期厘清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开设了微博账号,发布消息与评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及独立的官方评论微博的研究,分析认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新闻评论以其"短、平、快"的特点让评论更具时效性,符合当前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微博评论与传统的评论形成互补,能够保持和扩大传统媒体原有的影响力。并针对官方微博表现出来的优势及不足进行讨论,提出发展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这两年的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和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让"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也更有价值。本文从分析微博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入手,引出对微博舆论情况的讨论,并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发的博友的关注为例,说明微博上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生成机制等。最后论述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基于LDA模型和微博热度的热点挖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传统LDA模型在进行微博热点挖掘时所得概率结果抽象且难以结合实际解释的缺点;考虑到微博本身的数据特点和信息论中信息量的观点,提出微博热度的概念,并将其引入到LDA模型的热点挖掘研究中,构建基于微博热度的LDA模型;通过API采集微博数据上的实验,证明新方法与旧方法具有相同的性能,而且能得到更直观的微博热度表,并得出更具有说服力的挖掘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