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越 《新闻前哨》2011,(9):16-19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累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靖鸣  王瑞 《新闻爱好者》2012,(19):24-26
微博"粉丝"已经成为网络这一虚拟公共领域里一支数量非常庞大的舆论新军。微博"粉丝"的出现和兴起,基于微博媒介技术的发展。微博"粉丝"可以被视作传统"粉丝"的延伸与升级。相较于传统"粉丝",微博"粉丝"拥有较为鲜明的三个特征:非专一性、非崇拜性、攻击性。微博"粉丝"的关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公众人物之间的关注、公众人物与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以及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同时,微博"粉丝"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粉丝"买卖和伪VIP认证。本文认为,根除微博"粉丝"买卖现象,需要用户的自觉抵制,微博平台服务机构应反思微博的等级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解。  相似文献   

3.
微博日渐普及使其成为粉丝追星的重要平台,微博对粉丝追星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平台的提供,其更以自身媒介化逻辑重构粉丝交往形式,带来新的互动模式以及交往秩序.以肖战事件为背景,论文探究粉丝社群在微博交往中的日常对话与行动逻辑,阐释粉丝群体动员机制及其互动过程,认为动员机制主要由局外人、情感投入与粉丝站等核心环节构成,背后则体现了粉丝群体在微博特有的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4.
半个多世纪以前,麦克卢汉发表"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论断.微博的勃兴,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印证了这个论断.微博引起的传播格局裂变,将超乎人们想象.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地产大鳄任志强说,有了微博,他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相似文献   

5.
数字时代,传统媒体集体发"微"。140个字,使得微博新闻传播迅速、发布便捷;朋友圈,让微信资讯更易于分享、互动性增强。可以说,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媒体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譬如: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粉丝2084万;南方都市报,新浪微博粉丝614万;楚天都市报,新浪微博粉丝389万;(数据截至2014年6月5日)但在运营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家媒体的"微"平台,如果播发所在媒体的稿件越多,那么其转发和评论就越少.在影响力榜单上的排名就会下降;反之,一些摘录的心灵鸡汤以及生活常识,更容易提高转发和评论数量,影响力排名也会上升。  相似文献   

6.
李莉 《东南传播》2010,(10):90-91
粉丝被界定为是对明星制的一种反应,是狂热的消费者。费斯克定义下的粉丝不仅仅是主动地从大众媒介生产的文本中消费文本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是将媒介生产的文化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再生产"。本文将立足于费斯克的这一观点展开,解释粉丝消费行为的复杂性,跳出粉丝单纯作为消费者的身份定位,粉丝还是"游牧民",是"盗猎者",更为重要的是粉丝具有了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粉丝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整个文化工业。  相似文献   

7.
每当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开始普及,便有学者致力于探索这种新媒介带来的变化,微博也不例外。本文认为,由于微博容量小、微博网站"关注·粉丝"模式和转发模式的设置,使微博产生了一种无需经由媒体中枢的大众传播方式——接力传播。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媒体利用自身"一对多"的"势能"进行的大众传播,而是经由多个"草根"的转发,在私人网络中实现的大众传播方式。这个传播变革为我们的大众传播世界里带来了传播过程更难控制、信源无限扩大以及虚假信息可能大幅增加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璇  曹坤 《新闻前哨》2011,(7):28-31
一场"微博打拐"行动掀起了中国新一轮的舆论浪潮,"微博"俨然成为时下新媒体中最时尚的热门标签。在这次来势汹涌的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协作创造了一次网络公民行动。本文从"微博打拐"行动说开来,试分析微博传播过程的特点,并与都市报这一传统纸质媒体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传播模式的不同。异质昭示着融合的应然与必然,笔者重点探析都市报与微博媒介融合的意义,并从"线上合作"与"线下合作"两个维度提供媒介融合的策略,以期对都市报与微博的媒体经营模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微博粉丝是在微博里对某一博主保持持续关注的群体,且将博主的言论传播到更广的范围。随着微博的逐渐风行,粉丝群体的构成由于微博粉丝的加入而具备了一些新的特质,值得引起关注。文章在分析了微博粉丝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微博粉丝的形成原因,并研究了微博粉丝对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商业资本的操纵、趣缘群体的分层与圈层对抗、准社会互动下个人幻想与崇拜,使微博粉丝话语失范呈现逆狂欢态势——侵扰微博议程,制造流量假象、主动"控评",埋没不同声音、网络暴力等。微博给粉丝提供的参与式文化场域变成了话语失范的聚集地,这不仅破坏公共视听,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引发粉丝形象的社会认同危机,还孵化了以流量造假为服务内容的灰色产业链。微博粉丝话语失范亟待重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1.
田菲 《新闻世界》2010,(5):148-149
以往对"粉丝"的研究多注重对偶像"祛魅"的探讨,本文试图在当前的"粉丝"发展新情况下,剖析"粉丝"对偶像"赋魅"的产生与作用机制,以及由"粉丝"对媒介权威表现出来的抗争活动所体现出的媒介素养进步。  相似文献   

12.
微博对整个传媒格局已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为抢占融媒时代制高点,竞相将微博作为传统媒体一个新的营销和传播平台,扩大自身影响力。截至2012年3月21日晚24时,"@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已发布7344条微博,粉丝数量超过了500万,刚开博8个月,已成为所有在新浪微博上进行实名认证  相似文献   

13.
艾梦璇 《新闻世界》2013,(8):255-256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亮相,并迅速占领媒介市场。微博粉丝作为微博的使用者和信息发布者,在微博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针对微博粉丝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其行为特点与传播习惯。  相似文献   

14.
梁小丽 《新闻世界》2013,(5):183-184
长期以来,我国的媒介批评多集中于学界和业界,普通受众的参与可谓寥寥,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囿于学者书斋里的"高雅"理论。微博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本文结合相关案例,通过对媒介批评内涵及微博特性的探讨,就微博对媒介批评的影响做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针对明星微博上的粉丝群体进行分析,考察微博粉丝区别于传统粉丝呈现的新特征。同时,针对互联网时代资讯覆盖率极高的情况下,微博粉丝仍形成新一轮追星热潮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积累非官方资本"、建构"伪社会互动关系"和寻找"自我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博粉丝群体形成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传统媒体的微博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Twitter到新浪微博,一场微博力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范围蔓延,碎碎念式的语录体开始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在变革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之间的媒介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载体,微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传统媒体如何理解微博、利用微博,不仅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发展,也将对今后媒体间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金  张娜 《新闻前哨》2014,(7):71-73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狂欢理论、媒介民粹主义消费与文化工业等四个维度,解析韩剧在国內热播的原因。本文认为韩剧网络消费热是媒介民粹化生产和受众民粹化消费的合谋产物。在"粉丝狂欢"的表象之下,是文化工业生产者对粉丝的成功收编。这为如何提高我国国产剧的受众满意度以及做好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博段子手是指活跃在微博上,以发布原创段子或转发段子为微博主要内容的群体。微博段子手具有草根性、娱乐性、粉丝多、商业性等特征。在网络传播的实践中,微博段子手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粉丝盲目追随、左右网络舆论导向等问题,应从管理制度建设、服务协议调整、媒介素养提升等角度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偶像养成"是指演艺公司选拔一些新人,进行艺术专业培训并经过逐步包装后推向市场。在整个过程中,艺人的粉丝群体一直陪伴和支持。这类艺人的官方微博的话语模式和互动关系都体现出与传统艺人微博不一样的特点。随着艺人逐渐从业余水平进化为偶像明星,一种体验"身体时间"的家族式粉丝文化和拟态环境被媒介塑造出来,艺人与粉丝通过急速变化的身体媒介形象进行着沟通。  相似文献   

20.
高佳 《东南传播》2010,(8):60-62
微博由于其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其"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形势迅速发展。微博作为新生的媒介形式,其自身的特征以及其传播模式都有别于传统媒体。本文在对其传播模式以及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当前网络语境下微博的传播主体和传播特质等多个角度的分析,利用长尾理论对微博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并为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成长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