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建祥 《化学教学》2006,(7):64-64,59
1 含氧酸显酸性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酸的定义是指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碱是指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实际上,这只是酸碱的一种经典定义。酸碱还有另外一种广义的定义,即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该定义下的酸碱称为路易斯酸碱。  相似文献   

2.
试剂的碱性和亲核性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结构上来说,凡具有未共享电子对的任何一种物质(包括中性分子如NH_3,ROH等和负离子如I~-,RO~-等)都可以作为亲核试剂。按照布朗斯特酸碱定义和路易斯酸碱定义,显然这些亲核试剂均属于布朗斯特碱和路易斯碱。这些碱性试剂在不同类型反应中显示其不同的反应性能:例如:  相似文献   

3.
<正>第一节预备一、酸碱指示剂定义、常见酸碱指示剂及遇酸碱溶液显色状况二、学过的干燥剂特点及适用范围三、复分解反应定义、特点、发生条件第二节酸一、酸的定义和分类酸: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由于酸、碱、盐溶于水时会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酸碱理论是随着人们对化学中一些反应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末 W·Ostward 和 Arrhenius 提出酸碱的电离理论: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离子的化合物称为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OH~-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碱,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这一理论,离开了水溶液就没有酸和碱的反应,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表现出有酸碱性物质也不一定有 H~ 和 OH~-离子。1923年 J·N·Brsted 提出酸碱质子理论。凡能释放质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并提出了共轭酸与共轭碱的概念。这一理论扩大了酸碱的定义和反应,并使酸碱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5.
1923年,布朗斯特(Bronsted,J.N)和劳莱(Lowry)各自独立地提出了酸碱的质子理论。酸、碱定义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同年,美国G.N.路易斯更倾向于用结构的观点为酸碱下了定义:酸则是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它利用碱所具有的孤对电子使其本身的原子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酸的重要性质就是酸性,不同的酸的酸性有强弱之分。高中化学中多次遇到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学生对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有时感到很困惑。本文结合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对无机酸分子的酸性强弱规律加以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6.
王建华 《天中学刊》1997,12(5):92-94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时常发现,有不少学生甚至中学化学教师对酸碱性和酸碱度概念认识模糊,使用混乱.一些常见的专业教科书中,对这些概念的意义及其应用,也缺乏必要的阐述和引导.因此,提出这一问题并加以讨论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从1663年波义耳率先提出酸和碱的概念至今,人类对酸碱的认识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其间,从不同的观点出发,人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酸碱理论.其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是电离理论、质子理论和电子理论.在不同的酸碱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有所不同.例如在电离理论中,把在水溶液里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离子…  相似文献   

7.
基于酸碱电离理论不能解决物质在非水溶液中酸碱性问题的局限性,化学家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该理论认为,凡是在反应中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如HCl、NH4+、HSO4-、H2PO4-等都是酸,因为它们都能给出质子;而NH3、CO32-、NaOH等都是碱,因为它们能接受质子。质子理论中,酸和碱并不局限于分子,还可以是阴、阳离子,而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碱之间的质子转移作用,实际上是H+的传递反应,即在反  相似文献   

8.
随着酸碱化学的发展,酸碱概念也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酸碱理论中,酸碱强度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酸的特征是给出正电性粒子(H~+、金属离子等)、或接受负电性的粒子(分子、离子、电子对等)。因此可以定义接受负电性粒子或给出正电性粒子的能力为酸的强度,这种能力越强,就表明该酸的强度越大。同样,碱的特征是给出负电性粒子(电子对、OH~-、O~(2-)等)或接受正电性粒子(H~+、金属离子、分子等)。而碱接受正电性粒子或给出负电性粒子的能力就是碱的强度。如果这种能力在惰性溶剂或在气相中测定,得到的是酸碱的固有强度,而实际上,酸碱反应多在溶液中进行,溶剂化了的酸碱的强度称为表观强度。酸碱反应本质上就是正负粒子的结合或给出,我们就可以从酸碱自身的电子密度、空间效应,成键轨道等方面分析酸碱的强度。若酸碱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还必须考虑溶剂化效应。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要点1水的离子积不仅在常温下对纯水来说是一个常数,而且对常温下的酸或碱的稀溶液来说,也是一个常数.2对于酸或碱的浓溶液来说,水的离子积不能看成为常数.3水的离子积在一定温度下的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为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4当稀释溶液中酸的[H~ ]或碱的[OH~-]接近水电离的[H~ ]或[OH~-]时,水的电离不容忽视,应将酸碱的浓度和水的电离总起来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0.
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均为滴定分析法。它们有许多共性,又各有其特点。 一、通过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的对比,掌握滴定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步骤 二、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各自的特点及应该掌握的重点问题 酸碱滴定 1.质子化酸碱理论 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均称为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均称为碱。这里要注意共扼酸碱对的概念。 对于多元弱酸(碱)的两性物质来说,要注意找准它们对应的共扼酸碱关系和酸碱离解常数。例如H_2PO_4~-是两性物质,它作为酸,其共扼碱是HPO_4~(2-),而作为碱,其共扼酸是H_3PO_4。  相似文献   

11.
<正>在化学的发展历程中,酸和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酸碱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对酸和碱的系统研究是近两三百年才开始的。随着对酸碱认识的深入,化学界先后形成了诸多理论,如Arrhenius酸碱电离理论、Cady-Elsye酸碱溶剂理论、Bronsted-Lowry酸碱质子理论、Lewis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等[1]。中学阶段对酸碱的教学主要基于酸碱电离理论展开,其实酸碱质子理论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2.
1 测定酸碱中和热为什么要用稀溶液 中和热是酸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l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这里的稀溶液一般要求酸溶液中的C(H )≤1mol/L或碱溶液中的C(OH-)≤1mol/L.这是因为如果在浓溶液中,即使是强酸或强碱,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子,因此也不能完全电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中和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酸或碱的电离及离子的水化,电离要吸收热量,离子的水化要放出热量,不同浓度时这个热量就不相同,所以中和热的数值就不相同,这样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了.  相似文献   

13.
一、背景介绍1.知识背景:酸碱指示剂是指能跟酸或碱的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初中化学曾提到: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是最常用的两种酸碱指示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想知道某种物质的酸碱性,如土壤、唾液、菜蔬等,但又不能马上找到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因此通过本课题的探究活动,可使学生寻求到一种利用身边植物和用品就能简单地检测物质酸碱性的酸碱指示剂代用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相关的体验。2.探究主题:探究酸碱指示剂代用品。3.活动目标: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动…  相似文献   

14.
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么忽视盐的水解,要么不分什么类型的盐一律视为水解。此次教学,从实验入手,抓住现象,揭示水解的实质,找出水解的规律,收到显效。学生认为,酸之所以呈酸性,是因为酸能电离出H~+,碱之所以呈碱性,是因为碱能电离出 OH~-,正盐的分子组成中既无 H~-也无OH~-,所以,正盐在溶液中  相似文献   

15.
酸和碱是化学中常用的两类物质,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生活中的酸和碱"是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一节,教材主要是从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酸和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或者pH试纸识别,物质的酸碱性主要由微观粒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决定。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  相似文献   

16.
酸碱盐一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既是对前七章知识的总结,又是它们的延伸,且本章知识系统性较强,概念较多,涉及到的化合物种类及反应也多,反应规律也较复杂。因此,要学好酸碱盐知识,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要注意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习酸碱盐一章的知识,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知识,而且关键在于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学习了盐的概念与电离方程式知识后,不但要会写书上介绍了的盐的电离方程式,而且还要会写像CaCI。。K;SO。、N。NO。等盐的电离方程式;学习了酸、碱、盐的通性后,就会应用这些…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斯是一个伟大的化学家,他因提出电负性相近元素可以“共享电子对”形成共价键,与布朗斯特(提出酸碱质子理论)几乎同时提出酸碱电子理论,他一生有41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提名,路易斯也是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他培养出5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路易斯提出的电子理论以其名字命名,对共价键的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形成、物质结构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是中学化学奥赛的必考点。  相似文献   

18.
布朗斯特酸碱质子理论中对酸和碱的定义分别是: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如HA(酸)≒H~++A~-(碱)中的HA和A~-就称为共轭酸碱对.由共轭酸碱对组成的混合溶液(如醋酸和醋酸钠,氨水和氯化铵等)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这类问题在以往教学中经常是给出一些定性的结论,学生往往限于死记硬背,而不能彻底理解.新课程的教材中引入了电离平衡常数,通过平衡常数进行定量计算,就可以明确讨论出由共轭酸碱对组成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9.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引入电极电势这一概念之后,可以方便地对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进行定量的讨论.对于通常意义上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如: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配合反应,能否也引入电极电势,进行定量的讨论呢?笔者认为这样做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一、电极电势引用到广义酸碱体系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氧化数均无变化,因而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按照路易斯的酸碱电子理论,它们又都属于广义的酸碱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中和热是酸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l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这里的稀溶液一般要求酸溶液中的C(H^*)≤lmol/L或碱溶液中的C(OH^-)≤lmol/L。这是因为如果在浓溶液中,即使是强酸或强碱,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子,因此也不能完全电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中和反应过程中会伴随着酸或碱的电离及离子的水化,电离要吸收热量,离子的水化要放出热量,不同浓度时这个热量就不相同,所以中和热的数值就不相同,这样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