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模糊语言的语用特征主要体现为不确定性、歧义性和笼统性.此外,模糊语言的使用受限于情景和共同知识两类因素.通过对模糊语言的语用特征和限制条件的研究,可以提高其使用的得体性和适宜性,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言的根本特征是语义的弹张性与内容的联想性。模糊语言的运用原则、修辞效果、审美特征等都是围绕着这一特征进行的。语言交际目的的准确性原则是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条件。联想是模糊语言的修辞灵魂,含蓄是模糊语言的审美至境。  相似文献   

3.
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无论在口语交际还是文章写作中,尤其是在文学写作中发挥着精确语言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模糊语言的语义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口语交际和文章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模糊语言表情达意,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本文仅从模糊语言的包孕性、动态性和双重性三个方面阐述了模糊语言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语言模糊性和口译概述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现存在的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1965年,美L.A.Zadeh教授发表的论文《模糊集》,使模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数学化,模糊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客观事物各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紧缺规定的界限这一事实。语言的模糊性源自人类思维和人子的不确定性,包括认知的局限性,语言环境的变化,以及口头语言的随机性和松散性。人们交际过程中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可  相似文献   

5.
陈洁 《考试周刊》2008,(18):230-231
商务语言的一个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准确,所以"模糊"在商务信函和合同中一直都是尽量避免的问题.但是模糊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而且商务语言的模糊很多时候是一种策略性和外交性的需要,具有特殊的交际语用功能,所以对于商务语言中的模糊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陈霞 《河南教育》2008,(6):33-34
模糊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且富有含蓄性、委婉性、暗示性和灵活性,恰到好处地运用模糊思维、使用模糊语言,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性.在公外教学中,教师从语言、语义、语法、修辞、翻译及写作等方面恰当运用模糊思维、使用模糊语言,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一直并且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讨论了模糊语言的起源、本质、特征,认为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一样都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其起源在于人们交际的需要,总结了模糊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是指在唇枪舌战中,对一些不能直接回答而必须答复的问题,或面对心怀叵测的刁难时,用语义不明确、变通性较强、模棱两可的措辞,给对方非实质性的回答.其特点是以虚对实,委婉幽默,可进可退,并具有不明确性、无效性及双关性等特征.在国际事务中,模糊语言被视为“外交的最高技巧”,高明的政治领袖、外交家,莫不是深谙模糊语言艺术的高手.孙中山村大应对头山满  相似文献   

9.
随着模糊语言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开创,以及经济日趋全球化,外贸信函中的模糊语言得到广泛运用,恰当地使用模糊语会更有灵活性、外交性和策略性。本文拟针对外贸文书模糊语言特征及其积极作用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龚涵 《考试周刊》2011,(25):30-31
本文从语言的模糊性特征着手,指出了英汉互译中模糊信息的可译性限度。提出了针对模糊信息的若干翻译技巧,以便更好、更恰当地在英汉互译中处理模糊信息。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中。从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来看,尤以词汇层面的语义模糊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论文对20世纪后期国内外有关词义模糊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要评述,为以后的词义模糊研究指明方向,提供一种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语言模糊因素综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世界和经验世界具有多样性和发展的连续性;范畴(概念)是人类使这两个世界进入语言的接口,但这个接口并不能使二者与语言严格对接;范畴内部各成员之间地位并非一律平等,而是呈现出一个隶属的梯度现象;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而非清晰的;范畴化受文化的影响,进而影响语言;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语境也会使语言模糊;人脑的思维具有模糊的特性。所有这一切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是造成语言模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语言符号的所指具有模糊性,它是文学语言的诗性特征的体现。造成儿童文学语言符号所指模糊性的原因:一是儿童文学语言符号所指的无意识性造成寓意的模糊性;二是艺术符号的象征性造成儿童文学语言符号所指的模糊性;三是儿童文学符号的张力造成儿童文学语言所指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4.
语用模糊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一种语言策略。通过探讨语用模糊的概念,阐述了日常语言交际中语用模糊的产生和运用及语用模糊在现实交际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属性。英语广告中大量使用语言的模糊来宣传产品、传播信息或观念,引导和感召人们去采取某种行动。在英译汉过程中可使用模糊译模糊、精确译模糊、增加模糊表达、将英语中的模糊表达译成汉语的四字词组等方法,再现英语广告的模糊性,使译文更能贴近原文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徐嘉璐  袁亦宁 《海外英语》2012,(17):162-164
语言作为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思维成果的方式存在着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征。翻译活动需要在不同语族的语言之间或者同一语族的不同语言进行词语间的同义转换,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的词语很少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翻译活动中的词义选择问题由此而生。如何恰当处理意义的模糊性和传达原文真实意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该文从文化巨著《红楼梦》的杨宪益汉英译文中的选取了部分例子,对于词义选择现象进行分类探讨,希望能够为译者在从事汉英翻译活动中的词义选择时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模糊在古典诗词中的体现主要有词语模糊、数量模糊、语法模糊等."三美论"是模糊英译的指导思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词的模糊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属性。新闻语言因其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作用,其“准确性”成为首要的特点。然而,这个特点不仅仅是通过运用精确的语言来实现的,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运用大量的模糊语言来达到的。基于分析新闻语言中语言的模糊性表现方式及其如何达到“准确性”,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具有模糊性的表达,并能找出一些翻译新闻语言中模糊性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言起源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受到课题难度、科学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语言起源问题曾一度被视为学术研究的禁区.受体验哲学的影响,语言学界在语言起源问题的研究方面又有了新的思路,解开语言模糊性之谜也成为可能.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语言起源和语言的模糊性是同时发生的,二者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语言的模糊性根源于人类语言对实践活动反映的片面性、不完备性,同时还受活动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主体的情感因素等方面原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许晴 《教师》2010,(2):61-62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fuzziness which causes difficulty to translate. This paper enumerates the phenomena of fuzzi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states opinion on dealing with the fuzziness of language in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