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强化君权、重视文教、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对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与前代相比,表现为考试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科举取士取消门第限制、录取名额巨增、选拔人才质量更高、考试防弊严密、中央集权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强化等诸多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宋代强化君权、重视文教、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变化,对当时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之与前代相比,表现为考试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科举取士取消门第限制、录取名额巨增、选拔人才质量更高、考试防弊严密、中央集权制在科举考试中得到强化等诸多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峰教授,孜孜求索数十载而铸就的力作——《科举制与“科举学”》,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9月出版发行。这是刘海峰教授继《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中国考试发展史》、《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中国科举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科举考试的规模恢弘的学术作,也是第一部提出关于“科举学”概念并围绕其进行研究的专。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制的运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社会、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全面挖掘这项制度的底蕴,不仅有对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等制度和活动本身的研究,还诞生了诸如科举政治、科举教育、科举社会、科举文化等系列专题研究。在所有科举考试专题研究中,科举与儒家经学的关系无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这既属于科举与外部环境关联的研究视野,也属于科举制度本身考试内容所关注领域,附属于科举考试内部,是血肉联系的一体,其演化和发展具有复杂性和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虑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止普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发展,科举考试发展表明,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隋唐开始,到清末废除,科举取士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之久。科举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当时的中国教育。实行科举取土的主要手段是考试。教育考试按其目的性分为水平考试和选拔性考试。水平考试用以检测、反馈教育的效果,试卷的水平是绝对的,教学之后考生超过标准的人越多越好;选拔性考试在于将学生分出层次,以便择优录取,试卷水平对考生而言是相对的。科举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随历史的发展,科举虽然废止了,但作为选拔人才和检测教育效果的考试却不能废止,并且,它对目前中国教育的影响之大已经发展到不…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科举考试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特殊的"科举社会",并由此衍生出种种科举经济活动。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引发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影响,主要构成包括政府科举经费、士子赴考旅费、士子考试费用、制举用书刊刻和科举考试辅导等广泛内容。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高校招生考试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古代高等教育是在科举考试制度的规范下进行的一种“宽进严出”式的教育体制,基本上不存在招生考试,而只是一种学位考试或任官考试,学校内部的考试也为科举所左右,科举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一切都与科举相似。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文体是在古代文学体裁基础之上的为选士服务的特殊文体,包括“策”、“论”、“杂文”、“诗”、“赋”、“判”、“经义”、“八股文”等类别。它受客观文学潮流变化、考试主办者的选才要求以及选拔性考试的演化规律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学和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考察和分析科举文体的演变轨迹,有助于加深对科举考试性质、特征的认识,对当今各类考试活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废除科举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何看待旧科举考试,及其兴衰成败,自然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重新审视科举考试,会给现代考试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朴学和科举这对看似矛盾的统一体,事实上却存在着亲密的关系。其中朴学对乾嘉时期的科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为此,我们从科举考试前、考试中以及考试后等方面探讨了朴学对科举考试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产生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以科举选士为导向的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历经千余年的演化,晚清已出现重重危机。由于科举选士标准与官学、书院教学内容长期不变,科举考试流弊加深,不能培养、选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应对“洋务”,挽救统治危机,清朝统治者开始兴办学堂,培养外语、军事、技术等洋务人才,引入新的学校招生和学业考试。这类考试一开始是以“补充”形态出现,备受科举考试“正途”之挤压,既不具系统性、广泛性.也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直至20世纪初年,废止科举制,新的学校考试制度才最终确立,由此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科举考试影响和制约了西学之引进。其一,科举之意识形态生产过程所形成的闭合式知识流通过程排斥西学引进;其二,士子受功名利禄引诱而参与科举,形成追逐科举制艺的强大内驱力,以此维护儒学的意识形态,并将官学、书院等一切教育机构纳为考试附庸,挤压西学学堂的生存空间。近代,洋务派试图于科举考试中设立西学类专科,以减少科举对西学引进的阻碍;但由于保守派担心科举变革对儒学意识形态造成威胁而遭到坚决反对。科举废除后,西学引进的制度性障碍被清除,大大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隋唐、废于清末的科举考试,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存了1300多年.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时代的教育是科举教育,教育和科举就是在这种不平衡的矛盾中发展,直到科举彻底废除的。反思科举考试,对目前高考改革提供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内容的窄化、固化和科举考试形式的僵化并由此导致的科举单一的“指挥棒”作用与学校教育内容丰富性和目标多样性要求之间矛盾的激化,是科举制消亡的根本原因。借鉴科举与学校教育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当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考存废”等现实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中国历代科举考场制度建设的最高峰.除了殿试,从最低级别的童生县试到最高级别的举人会试,均出现了专用科举考场,但普及率各不相同.为了既能节约考试成本,又能为考生提供应试便利条件、加强考试秩序管理,清代各地将试院、考棚等考试功能建筑与政府衙署、地方官学、书院、文昌宫等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与其他专用科举考场一样,非独立型科举考场同样是清代地方社会努力追求科举考试制度公平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清代科举考场"以公益求公平"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唐踔 《中国考试》2007,(12):42-47
自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以来,它一直备受国人的责难和诟病,在大多数的国民眼中科举简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科举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就像今天的为数众多的考试一样,其合理性和可取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科举扩大了人才选拔的对象和范围;科举提供了相对客观、公平的人才竞争制度和程序;通过科举考试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从人才选拔的视角看,科举考试无疑具有历史进步意义。_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