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商业电影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视觉画面"景观化"与叙事缺失、电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趣味缺失等一系列文化悖逆问题,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彰显、大众消费文化的盛行,以及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冲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唐昊  刘兆君 《今传媒》2012,(4):84-85
"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这是诺兰对自己的评价。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1970年,他的作品并不多,截止到2011年一共只有6部商业影片。但现在已经是好莱坞如日中天的重量级导演,不仅在国际上拥有极好的声誉,而且在观众群里有无数的粉丝。本篇文章着重从诺兰的叙事策略上分析影片的成功所在:从主题的选择到人物的设置,从叙事顺序到剪辑规律,每一个环节都有诺兰的闪光之处,从而使一部部好莱坞类型片凸显着诺兰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杨皓 《东南传播》2022,(1):41-43
电影《双子杀手》以数字影像为表现载体,以景观化的塑造策略建构了影片的叙事功能.笔者将以"数字电影"作为理论指导,以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为方法论分析依据,通过对身体景观、技术景观、意义景观的数字影像下的三重景观解构,进一步阐述在电影中如何利用技术与观念的双重突破,建立了科幻与现实共存的影像空间.深入探索科幻与技术...  相似文献   

4.
电影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它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今很明显的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电影的景观化趋势同时愈演愈烈,曾经大制作的"奇观电影"还可以带来高关注高票房,但是随着烂片横行,对电影景观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有人叹息这是进入了一个"过度迷恋技术"的幼稚时期,有人则认为这是数字时代下的必然阶段.本文则试图运用电影语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道"论述题".  相似文献   

5.
地缘学派为研究当下我国区域电影提供了可行路径,东北电影凭借地区气候环境与后工业景观为中国区域电影增添亮色。新时代东北题材的影视创作利用该地区独特的工业景观,通过不同的景观符号建构了新世纪东北工业由盛转衰、工人身份的遗失的记忆之场。近年兴起的“东北文艺复兴”风潮中,来自相同地域、相近时代的导演们通过作品中个体记忆的叙事化表达,实现了对过往的真实事件进行拼图式还原,激活一代产业工人工业生产的集体记忆以及工人身份的再认同感,为东北工业电影提供新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部三维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并没有陷入同类型动画审美同质化的叙事窠臼之中,它以其"视觉"元素的交错与冲突凝聚出一股新的叙事张力.本文站在美学解构的视角,将其电影中的视觉质素划分为人物造型、场景色彩、灯光意象三个方面,解释了其在人物叙事、景观叙事、精神叙事三个层面从洞穴走向太阳的过程,最终提出《疯狂原始人》在奇观和叙事之间有所平衡,进而表达了电影对视觉叙事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邓颖 《视听》2018,(11):85-86
德国实验电影《罗拉快跑》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不仅具有好莱坞电影的高观赏性,也以复调叙事实现了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的解构。本文拟从镜头的角度对影片的复调叙事进行分析,探讨镜头如何表现复调叙事的矛盾性、开放性、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8.
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非英语国家的电影。奉俊昊作为"讲故事的人",深谙电影叙事之道,将社会议题电影化,向全世界讲述了一个精彩的韩国故事。  相似文献   

9.
李欣泽  张华 《视听》2022,(3):89-91
《冥王星时刻》是导演章明目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在元电影理论与思维下创作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片主要通过导演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反思、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其他影片的互文性策略,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元电影的叙事特色.在观照电影本体的同时,导演章明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实现了从元电影到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重构.在美学价值上,...  相似文献   

10.
袁钺 《声屏世界》2022,(1):46-50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与电影作品中的视觉代码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电影《归来》的音乐创作者与导演格外注重影片的精神特质与人文情怀,体现出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在这种克制、隐忍的叙事风格中,电影音乐对渲染时代环境、刻画人物形象以及营造影像意蕴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双生花"叙事模式由于其叙事视点的丰富性、叙事语境的多重性在电影叙事模式上是一大创新,我国运用"双生"元素进行电影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民国电影《姊妹花》.文章从叙事视点、叙事语境和叙事空间对《姊妹花》镜头中的"双生"叙事及其影像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出民国早期电影中丰富的镜头语言,对当代电影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敏锐的社会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社会变迁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本文从贾樟柯的故乡情结以及贾樟柯的电影纪实美学这两个方面论述,浅析贾樟柯电影中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13.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和《景观社会评论》两本书将人们的视野由马克思的商品社会引入更加异化的景观社会,前一本书对景观社会进行了宏观的思辨分析,后一本书则以激进的批评方式告知人们一点:景观社会的触角已经伸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的消极影响也在慢慢腐蚀着我们的认知与思考的能力;但两本书均未对"少数人"是如何构建景观社会的问题进行微观分析。本文则是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依据叙述者、叙述功能、叙述接受者的闭合脉络分析媒介景观的构建,以期清楚的知道景观社会如何与现实社会分离而建立自己独立的王国。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年来在影坛大放异彩的新锐台湾导演,黄信尧在故事电影《大佛普拉斯》和《同学麦娜丝》中都表现出对经典对比叙事的鲜明偏爱.从最基础的视听语言布局,到剧作结构的雕刻以及具体的人物形象呈现,对比贯穿于电影生产立场和情感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解构色彩浓厚的叙事,导演在声光变奏里营造了荒诞氛围,以情境交锋和角色反差为观众圈画出反思空间,在传达世事无常感叹的同时,完成了带有明显现实指涉的批判表达.  相似文献   

15.
邓霄 《东南传播》2020,(1):66-68
"独立电影"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新好莱坞"运动与美国杂志首次提出的"独立电影"概念影响着90年代以后的创作,同时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由于独立电影导演徐浩峰个人对武侠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与极高追求,在故事设置、人物建构、镜像风格等方面形成独立的"作者化"表达;这种新的电影模式不仅体现了徐浩峰的个人化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电影观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胡媛 《新闻世界》2012,(3):133-134
《源代码》是英国导演邓肯.琼斯继2009年《月球》之后导演的又一部集成科幻、悬念、穿越的佳作。它通过重复与悬念、穿越与回归、形象与拯救等元素之间的分离与整合关系,铸就了"最后八分钟营救"的电影叙事,打破了传统电影"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技巧,营造了八分钟为周长,不断地循环往复,演绎了视角冲击和心理期待,完成《源代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8):40-45
叙事伦理是伦理批评与形式批评的有机融合。现代文艺批评的"叙事转向"与"伦理转向"促成了叙事伦理批评范式的形成。农民工电影的叙事伦理,呈现国族伦理的宏大叙事、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消费伦理的大众叙事三分格局。农民工电影的叙事伦理存在三大问题:真实性问题、普世价值问题、审美超越问题。农民工电影叙事伦理最有价值的是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文艺的自由表达依赖于创作主体奉行自由精神,更需要自由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梁颐  单鹏 《东南传播》2021,(10):73-75
景观建筑学以趋利避害、追求美好生活为目的,在表现形式上追求美感.《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通过对景观建筑学元素的运用推动电影情节发展,丰富了画面.同时,在运用景观建筑学元素方面也有值得推敲之处.系列电影没有充分表现出景观建筑学蕴含的美学思想,对景观建筑学的理解不够准确.电影运用景观建筑学元素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肃对待出现在影片中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历经三十余年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一种资本化、景观化、好莱坞化的大片生产模式,塑造了中国电影崛起世界的文化想象。不过,新世纪中国电影去政治化的市场化过程充满争议,商业成功与价值失落、产业转型与结构断裂、民族意识与后殖民性交又互现,导致其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向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实践。追溯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历史性,反思“唯市场论”的电影发展模式,借鉴批判现实主义的左翼电影话语,是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和文化主体性的崭新向度。其意识形态内涵是:在经历了激进市场化过程中的价值震荡之后,中国电影话语正在形成新的主体性叙事、结构性平衡和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20.
朱思敏  彭兰 《新闻界》2024,(2):62-72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