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课堂越来越多地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尤其是自主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形成遇到问题时可以"自动触发"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考查学生是否真的明确算理,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提高学生的加法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3.
加法交换律作为小学数学阶段为数不多的定律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剖析"加法交换律"这一简单的知识,抓住这一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的本质,并通过四次执教时的思考与探讨,获得了更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有一种沿袭了多年的"集体作业"式教学方式——先提出一个问题,指定学生站起来回答,当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师就认为全班学生都会了。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弊端是"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我们仍不得而知。"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是传统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失去了选择权,也就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  相似文献   

5.
正"先学后教"模式具有超前性、针对性、独立性、参与性、开放性的特点。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学。"先学后教"的"先学"不是盲目地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既定的目标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这一教学方法适不适合小学数学教学呢?我也曾经质疑过。通过学习、查找资料和教学实践活动,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行的教学方法。"先学"与传统的  相似文献   

6.
正"运算律"是在运算过程中被事实所证明的四则运算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五个基本规律。而这五个看似简单的运算律,却让教师头疼异常。尤其是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更是错误百出。分析学生的错题,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应用运算律感到困难,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运算律的结构特征认识模糊,二  相似文献   

7.
正"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律中学生学习最为困难的部分,其困难性源于乘法分配律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组成要素多了,展开算式步骤多了。不但出现加法和乘法两三步混合运算,而且变式类型较多,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了分散教学难点,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运算律"的一部分先行教学,而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四年级下册教学。这样把名称相同、学生容易接受的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结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然而,乘法交换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的运算律是运算教学的难点之一,交换律作为其中的起始课,具有生发性和辐射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交换律的表象特征,还需重视交换律的内涵意义和教学价值,而运用审辩式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质疑,能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倘若推敲一下《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各种理念、措施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情况,毋庸讳言,有一句话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并深入实施的,那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提出之初就很令教师费解,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字典"里,是没有"不同"这一词条的。与之相反,这些年来人们所追求的恰恰是"人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同样的高分"。不信我们做个假设,一个班学生  相似文献   

10.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运算律,其难点在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是只有一级运算,而乘法分配律的组成要素多了,变式形式多了,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如何让学生清晰地把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规律模型,并能应用于简便计算呢?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乘法分配律的生活意义为基点...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指导教师探索教学科研的道路与方向,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增强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加法、乘法交换律"这一块知识为载体,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分析两个版本教材的差异,得到两个版本教材的各自特点,以期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2.
万里春 《江西教育》2012,(11):16-18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就运算定律教学而言,只有在分析其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寻找出核心的价值内容,才能真正对学生展开良好的数学教育。一、知识结构与思想方法下面分两个方面来探讨运算定律教学的核心价值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彭国庆 《广西教育》2013,(25):69-70
加法交换律是学生学习运算律时接触的第一个规律。如何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带着以上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语)于是,为了凸显"学生怎么想"这一核心元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得到了逐步推广。这样一来,课堂"活"了,教师却"苦"了,因为经常遭遇极其复杂的临  相似文献   

15.
<正>课堂"留白"就是教师在课堂的某些环节留一定的时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体验、思考和顿悟,从而达到理解,甚至是升华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这种"留白"呢?一、时间"留白"——让学生展现思维过程1.导入"留白"在课的开始,应该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调控: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自己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做,既可以稳住学生可能出现的浮躁情绪,也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已有认知,正确定位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实施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吴艳 《时代教育》2012,(10):151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  相似文献   

17.
正《辞海》中对理解的解释是:"理解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理解也是教育目标分类中的一个重要学习指标,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理解"这一目标层次的要求是:对概念和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么得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所以,"理解"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知道""照本解释"或者"照本运用",而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以多种  相似文献   

18.
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思经常停留于表面。要使反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教师可以在知识衔接处引反思,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在探究体验后促反思,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拓展延伸处设反思,帮助学生勾连知识。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引言特级教师张鹤老师说:"数学教学的意义是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让学生更具智慧。以问题为载体,教给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数学课充满了思维和逻辑的乐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快乐。"由此我认为把握数学问题本质、领会数学思维方法才是数学教学设计的立足点。本文"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教学就是在此理念下尝试着设计的,愿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背景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