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润笔与稿酬     
润笔与稿酬路景云古无稿酬之说,而自《隋书·郑译传》始有“润笔”之称。据《隋书·郑译传》载:隋文帝时,郑译被封为沛国公。内支令李德林受命写诏书,丞相高额开玩笑对郑译说:“笔干了。”言外之意是暗示郑译需花钱买墨了。郑译答云:“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  相似文献   

2.
悬鱼与振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及汉代文献中,棺外覆以“墙”、“帷”、“柳”、“荒”等构成的屋形棺罩,墙帷外设置名为“”的装饰物,是周人特有的丧葬制度。《礼记·檀弓上》说:“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暨周,殷人棺停,周人墙置霎。”所谓‘月人墙置霎”,是以饰棺之具的墙、为例,说明“周人又为饰棺之具,盖弥文矣”(陈浩《礼记集说》语)。周人饰棺之具的情况,《礼记·丧大记》记载道:“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素锦褚,加伪荒,钮六。齐五采五贝。黼二、黼二。画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戴六,披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  相似文献   

3.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4.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是曹丕《典论·论文》发端之语。为何相轻呢?照曹丕的说法,是因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确实,有些文人知道别人“所短”就表现出“相轻”,而更可叹的往往是有些人并不真正了解对象,或凭浅知,或逞意气,便对别人妄  相似文献   

5.
“金箧何人深汉策,白云千载护秦封”(明·李攀龙《怀泰山》句)。古代帝王封禅泰山,其祭告天地文书皆镌之五版,敛之金匣,封埋祭坛之下,史称“金崔玉册”(亦作玉简、玉牒、玉检)。《汉书·武帝纪》注弓据康之语:“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五《封禅》篇亦云“树石九,泥金八幽;鸿律蟠来,如龙如虬。”早在汉代之初,已有泥金检玉之制。(史记·封掸书)载:“(汉武帝)封广文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工谋书,书秘。”又明王思任(登泰山记)称岱顶有“汉武王检…  相似文献   

6.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7.
    
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创始于周末,特别发达于汉代,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体制上不断有所变化。它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文体之一,所谓“诗词歌赋”,“赋”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体作品的最早写作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荀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荀况有赋十篇,现存五篇(或称六篇,即《礼》、《知》、《云》、《蚕》、《针》,外加《佹诗》),收在《荀子》一书中。赋这一文体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从字上讲,“赋”是“铺陈”的意思。汉代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正义·关睢传·疏)))梁代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所谓“铺”  相似文献   

8.
四、集部在古代文献四部分类中,集部居第四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是集部的源头集,指诗文集。所以称“集”,意取集聚众篇为一书。两汉以前,无“集”之名,抒情明理之文与辞赋诗歌大都以单篇形式保存在史传中,《史记》、《汉书》、《后汉书》都录载了不少。所以,《汉书·艺文志》分六个部分著录图书,无集部之设,于“诗赋略”中著录诗赋作品,类分五种。《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图书,于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著录诗、赋、文集。棉志)集部序:“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申之,合为三种…  相似文献   

9.
杖刑,是中国封建社会五刑之一,本是处罚罪犯的。但中国的封建皇帝,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一旦朝臣有所冒犯,动辄在殿廷上对朝臣施之以杖,或鞭抽或棍打,以示侮辱,后人一概称之为“廷杖”。 先秦时代,国王与大臣坐以论道,刑不上大夫,似无廷杖一说,然《左传》载:卫献公有宠妾,让师曹教她弹琴,或许是因为她鲁钝不敏,“师曹鞭之”,卫献公无以泄怒,只得“鞭师曹三百。”(《太平御览》卷649《刑法部》15·鞭)这似乎是最早的廷杖事例了。秦朝,始皇虽贪酷异常,律法严苛,却无廷杖之例。到了东汉明帝刘庄时,“政法严峻,故卿皆鞭杖”。竟有殿前鞭杀尚书者。后大臣左雄上书谏阻,认为“九卿位次三公,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号,动有庠序之仪,加以鞭杖,诚非古典。”(《太平御览》卷650)汉明帝似还开明,不久即废止。可见最初是以鞭杖责朝臣于殿廷,是为鞭杖。  相似文献   

10.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颜氏家训·文章》)以后用风格论文的风气就更为广泛了。古代文论中往往用“体”来说明文章风格,如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相似文献   

11.
关于舜的崩葬之处,早期的典籍有如下三种记载:第一,《墨子·节葬下》云:“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装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吕氏春秋·安死》亦云:“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所谓“纪市”当与“南己之市”无异。此地究在何处,无从查考。照此记载,舜乃崩葬于西方。第二,编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呜条,东夷之人。”“鸣条”究为何地?与商场代纣的“鸣条”是否一地?众说纷法,兹不絮论。但《孟子慨然总结舜为“东夷之人”,那么其崩葬之地当亦偏于东方。第三,《山海经·海内南经》云:…  相似文献   

12.
(六)政书 政书,是以事类为中心、记载典章制度的史书。这种史书体载,今天又称典志体。 1.“政书”类目的设立 “政书”这个名称,运用到目录学上,最早见于明代钱溥编撰的《秘阁书目》。钱氏之前,史部著录此类史书的类目尚无定名。南朝梁代阮孝绪编撰《七录》,设立“旧事”类,《隋书·经籍志》因之。《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精确新闻”在报刊上渐渐流行起来。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报刊在自己的专版或专刊上刊载精确新闻报道,如《中国信息报》的“统计新闻”、《光明日报》的“图表新闻”、《解放日报》的“百分比新闻”等, 许多报刊还专门开设了精确新闻专栏,如《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专栏、《文汇报》的《文汇财经·商业街区》专版之《新闻来自数据数据产生新闻》专栏等。《北京青年报》除了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3月18日刊登了萧乾《这个词用错了》的短文。说的是成都—位身残志不残的青年,写信批评他在《欧行冥想录之五·文明之道》一文中用“残废”一词刺痛了他。信中尖  相似文献   

15.
有各种监督意识,本篇论述的监督意识,是专指新闻舆论监督意识。何谓“舆论”?通常认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舆论”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新闻舆...  相似文献   

16.
《旧唐书·经籍志》历来被认为是《古今书录》的节本,这种认识也影响了对其的研究与利用。对《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之部、卷数作深入细致的统计,并参照《新唐书·艺文志》等目录学典籍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旧唐书·经籍志》的编撰者在《古今书录》原著录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二十九部开元以前的唐人著作。利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与“不著录”的区别,可以确切考出《大唐新礼》、《紫宸礼要》等十八部《旧唐书·经籍志》增补的著作及其卷数。  相似文献   

17.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论。文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由此来看,曹丕认为文气大体是先天禀赋所定。文体与文势的提法初见于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求,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但是文体论观点最初见于《文赋》。其文曰“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  相似文献   

18.
论赋起源于民间说话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赋,自古及今为之探源辨流者代不乏其人。东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他认为赋是《诗经》的一个支派;梁代刘勰同意班固的说法,但又对其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补充:“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是说,除了《诗经》之外,楚辞也是它的一个源头。以后明代徐师曾、清代刘熙载、章学诚等都大抵承袭班固、刘勰的说法,并且使之更具体化。他们声称:“言情之赋本于《风》,陈情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骚为赋之祖”。(刘熙载《艺概·赋概》)“古之赋家者流,原…  相似文献   

19.
《辞源》中解释“润笔”一词,以为始见于隋代。据说隋文帝要恢复老朋友郑译的沛国公爵位,命令内史令李德林即刻作诏书,在旁的高颎对郑译打趣说:“笔干。”郑译回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隋书·郑译传》) 润笔之名虽源于隋,而其实则早已有之。东汉末年,著名作家蔡邕为人撰写碑文时,就开始收受润笔了。众所周知,蔡邕擅长写作碑文,当世高士陈寔、郭泰之碑皆其所撰。对蔡邕在碑文写作上的贡献,《文心雕龙·诔碑》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寔字仲弓)、郭(泰字林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内称得上专门之学的,首推“选学”一目。《旧唐书·儒学上·曹宪传》曰:“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可见自唐代起,“选学”即趋兴旺发达。自唐末采用木版刻书之后,《文选》的传播渐以刻本为主流。如果敦煌莫高窟中的珍贵文献至今未被发现,世上怕已难以见到《文选》在各种版刻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本子流传。宋代先后刻出李善注、五臣注等数种本子,后来又有人将之合编而有所谓六臣注或六家本之说。但唐代享誉一时的公孙罗注等等,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