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说明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而当今社会上关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情况有这么一种说法:“5+2=0”。这里所说的“5”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2”是指星期六与星期日这两天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2.
学校自2004年2月起,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点,根据少年儿童要养成一个习惯大约需要三周的结论,又因为学生每个月在校的时间大约为22天,学校分三步走开展了以“22天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22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课题研究,以及“22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一系列的活动和研究都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吴川  杨斌 《广东教育》2004,(7):61-61
近几年,南粤大地掀起了“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区、市)”的高潮,教育阵线出现了争先恐后“造强”的局面。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案头上,堆满了争上等级学校、创建教育强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预案。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强”活动中,许多教育主管领导和学校领导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所有这些,都为南粤教育的发  相似文献   

4.
1999年8月13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提供了法规上的保证,既明确了当前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指出了今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由于存在着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且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疾病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与所期望的…  相似文献   

5.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开学第一天,重庆一中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5+2=0”现敲一直是让所有教育工作者感到头疼的道德教育难题。虽然学校教育在个体德育彤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但老师在学校苦口婆心教育学生五天的成果,很可能被一些社会风气、家庭教育两天的不当“感染”所抵消。“5”这个“矛”为什么攻不破“2”这个“盾”呢?这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8.
李峰 《甘肃教育》2001,(6):10-11
构建大德育体系,不留施教“真空” 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使长庆总校的教职员工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区不能成为德育的“真空”,“校内十日,不如校外一日”,必须搞“大德育”,使家庭和社区也变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力量。为此,他们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调互动的大德育体系,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在学校和家庭的协调教育上,一是设立了班主任、年级组、德育处、校领导“家长接待日”;二是对问题学生使用“家校联系册”;三是在重要问题上印发《告家长…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办学理念就是“校长之魂”。  相似文献   

10.
一、学校教育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要理解学校教育本土化的内涵,首先要弄清“本土化”、“本土教育”以及“教育本土化”与“本土学校教育”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一、“科研型教育”提出的背景 1.起源于纠正学校的“非教育现象”。 “非教育现象”是指融入学校主流教育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损害了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意义的一种教育现象。因其具有隐匿性、普遍性,因此很难被人们认识,而被大众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认同,这种现象后的“非教育行为”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持久而深刻。例如,全面的数量化教育,把教育的所有内容,从知识技能到个性品质都统统数量化、具体化,学校教育成了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待学优生和“差生”的不同态度,造成“差生”的学业失败和心灵创伤。有些教师“辛勤”地加班加点,频繁地进行应试练习,把教育看成是简单的应试之学等。  相似文献   

12.
一、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 20世纪80年代,国外教育学者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过“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的建议。进入21世纪时,日本国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在2000年“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拟订的教育改革十七条建议(草案)”中,首先提出“要培养富有人性的日本人”就“要认识到教育的基点是家庭”,因而对家庭的教育及家长的训练提出若于具体的建议。我国各地为了配合学校或社区提高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效果,在社区或学校里逐渐建立起众多的家庭学校。去年,在浙江。辽宁等省市…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聆听过高震东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精彩演讲,对台湾,特别是忠信高级工商学校(以下简称“忠信学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印象颇深。2006年5月,我有幸随北京教育学会访问团赴台进行了为期10天的教育考察。在此期间,我们对忠信学校进行了访问。  相似文献   

14.
刘先海  叶芬 《湖北教育》2005,(10):18-24
几天的采访,从城区到农村跑了十几所学校,接触了局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基层干部各色人等,采访笔记记了满满一本,字材料收集了厚厚一叠,粗粗回想一下对荆州区教育的印象,“和谐”二字一下子跳了出来。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学校领导与教师、社会与教育、家长与老师,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似乎都处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细细品味,“和谐”缘于方方面面对教育的满意。  相似文献   

15.
闲暇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综观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就实际的教育状况而言,仍然是以知识和智能为主要内容。在我们的理解中,闲暇教育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直接和间接的意义上增强学生的素质。现仅就管见所及,对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作些分析。一、闲暇教育的发展早在我国2000多年前《学记》中“藏息相辅原则”就对闲暇教育做了精辟的论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必要的,这就首先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而“渗透性”、“隐蔽性”极强的无意识教育是最常用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具有有意识教育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无意识教育”是“有意识”与“无意”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校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是“学校管理”。他需要有明确的“管理”意识.而不能总是停留在“教师”的角色意识上。他是学校管理者。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需要意识到学校变革的方向、学校教育日常生活形态改革的内涵,需要将学校的发展、新型学校的创建,视为管理的目标追求。在学校这块土地上,集聚发展的力量.推动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不断实现学校教育的价值。而这样的实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同定的道路可走.只能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重建。只有在这样的研究性实践之中.才可能生成新型的学校与新型的校长。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教育》2007,(3):24-24
2005年1月21日大年三十,在嘉兴南湖渡口的广场上,停着一辆吉普车和两辆解放牌大卡车。卡车前的招牌上写着“徐向洋教育训练集团行走学校”,车两边的围杆上写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两句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车内一排排木板床上.一条条草绿色的军被叠得有棱有角。一条线儿摆放得整整齐齐,脸盆、杯子、毛巾等日用品也都整齐有序。原来是“择差教育”和中国第一所行走中的社会学校创始人、江苏省淮安市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负责人徐向洋和他的同事,带领被许多学校定为“差生”的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中小学生。从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准安徒步长征1800公里到浙江雁荡山时路过嘉兴。  相似文献   

19.
在培智辅读学校,少先队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弱智儿童身心特点,加强情感教育和劳动技能培养,才能取得好的工作效果。近年来,我校少先队工作以关注弱智儿童身心特点为先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配合学校年度工作和教学任务为重点,紧紧围绕“三从八不”、“十无校园”的教育主题,开展了“争创明班”、“明少年”、“优秀中队”以及“优秀个人”等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名教育实验家、理论家。他一生忠爱教育事业,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岗位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其教育作被视为“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总结”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教育理论被公认为“活的教育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