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数学是一种思维游戏。"在数学学习中,人们经常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试图将遇到的问题抽象或者转化为已知领域内的,这样会有效降低问题的难度,其中直观化对于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直观原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隐性的问题表面化,从而建立模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也具体阐述了"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几何直观可以从"几何"和"直观"两个方面来理解和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最快地接近问题,学会  相似文献   

2.
大作家林语堂在其写作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面临着来自西方和本土两个世界的困境和挑战,无法舍弃任何一方,使自己超然地游走于两个世界的"边缘",最终成功地在"边缘"进行探索和写作。像大多数殖民地作家、后殖民地作家以及移民作家一样,林语堂竭尽全力地以一个"旁观者"或者"局外人"的身份来回地穿梭于两个世界的夹缝之中,寻求着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令人可喜的是,课堂上我们的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问自探",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我们也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人们对庄子《齐物论》就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天籁"的权威解释是"自然界的声音"。但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解释。如果联系上下文,"天籁"其实可以被翻译为人的心声,或者说是人对外物的认识。以这种理解,可以更好地将地籁、人籁和天籁作一个鲜明的对比。而且,庄子对"天籁"所持的是批判性的态度。因为一旦言物就有所亏,就不再是物本身了。人的认识都是有偏见的。如何去看待"天籁"呢?庄子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寓诸庸,以明。"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问题,实施面向部分群体的因材施教,是我们目前亟须攻克的课题。而美国的"走班制"便是一种可供参考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走班制"教学的内涵和具体组织形式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聚餐是中美文化中的普遍现象,但付费方式却有所不同。在美国常常是"AA制",而在中国则习惯于"请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付费方式不仅仅是表现形式的差异,他们所折射的往往是中美两种文化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本文将从价值体系,饮食的文化地位,友谊观,聚餐目的和消费观方面来分析这两种不同的付费方式。并指出美国的"AA制"和中国的"请客"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以期加强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解决线段和差问题或证明三角形全等时,我们常常会使用"截长""补短"这两种方法.大部分情况下,这两种方法可解决同一个问题.但是,这两种方法的境遇有时却不同.对有的问题,可能其中一种方法简单,另一种方法复杂;也可能其中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另一种方法却无法解决.可见这两种方法对  相似文献   

8.
"综合评价"是高考改革的难点。1992年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此后台湾便开始了大学考试招生的"多元化"探索。本文从试行推荐甄选制、推荐甄选制中的综合评价、联考招生中的综合评价、"学科能力测试"和"指定科目考试"两种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方式等角度介绍了台湾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做法、经验和争议,可供大陆高考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9.
2009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韦克菲尔德中学开学仪式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未来"的讲话,在讲话中他对中学生说:"我们需要你们每一个人都发展你们的能力、技巧和才智,这样你们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奥巴马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质量低下,会影响美国的未来,据此美国政府提出了全面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35页与第36页关于法国在印度的殖民据点,同一地点却用不同文字表述,即“本地治理”与“本地治里”。又课本第37页《1763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图、第55页《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与第56页《独立前的拉丁美洲》图,三图上西班牙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分别称为“西班牙领地”、“西班牙属地”和“新西班牙”。我认为前两个称谓应统一起来,称“属地”更准确。因为哪个国家占有的殖民地都称“××属××”,如第51页的“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第56页的“法属殖民地海地”、“西属拉丁美洲”。“新西班牙”称谓也不完整,应为“新西班牙总督区”,这是…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西战争后,美国对菲律宾殖民统治达48年左右的时间。由于美国特殊的国家历史和菲律宾不同于其他东南亚殖民地国家的状况,美国在菲律宾实行了政治复制、经济垄断、文化移植等不同于其他宗主国的殖民统治政策。无论美国在菲律宾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统治政策,其殖民主义的目的和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些政策给殖民地国家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郭 《滁州学院学报》2011,(6):33-35,56
美国提升与埃及和伊拉克外交关系早在罗斯福时期就已经酝酿。主导中东既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美国提升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战后中东阿拉伯世界的呼声与现实要求,使美国提升与中东的外交关系成为可能;英国在二战后的实力不济也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外交机遇;中东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驱动美国提升与中东外交关系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combines a historical with a social/political anthropological framework to examine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ransfer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based Phelps‐Stokes Fund and the Belgian Ministry of Colonies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colonial education policy of “adapted education” in the 1920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ransfer of racialized discourses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language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political governance of both metropole and colony as well as in improving the image of Belgian colonialism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rena. In particular,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political clout of the Catholic Party and the role played by two problems that ascended to the center stage of Belgian national politics after World War I (i.e. the cost of rebuilding the country and the so‐called “Flemish problem”) to show how colonial educational policy, an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re interconnected.  相似文献   

15.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结束是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英国政府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历史背景,指出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德国推行“世界政策”对英国的威胁;法俄同盟在对英国殖民霸权的 挑战以及美国在西半球对英国的排挤是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结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加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二战前的漫长岁月中,两国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不断。二战的爆发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由战前的彼此对抗发展为战时的相互合作。加美特殊关系由此建立。战后,加拿大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向美国靠拢,不断深化与美国的合作。并且,加拿大逐渐融入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际体系,从而获得了国家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经济实力。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都是在美国一手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此时的美国人很乐意把自己比喻为新的罗马,认为美国是世界和平的保障,世界将进入“美国治下的和平”时期。虽然其中美国也经历了低潮期,但是总体上美国一直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体现着“美国治下的和平”的梦想。认真分析“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内容、策略及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冷战期间,美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积极加强对波兰的经济外交,有意识地促使波兰形成对它的经济依赖。接着,通过“联系”政策,使波兰逐渐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发生美国所希望的变化。“联系”政策的运用,是冷战期间美国得以实现在波兰的外交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于现实战略利益基础上的日台关系,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客观地看,冷战期间以及结束后的今天,日台关系从属于日美台三角关系的格局并未有大的改变。同时,中日关系的大格局也影响着日本台海政策的调整。马英九执政期间,日台关系的外部环境不会有大的改观,既中日关系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一如日美关系亦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偏离。因此,日台关系进入低调平稳的发展时期亦是历史当然。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随着美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许多社会问题逐渐显现。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关注老年教育问题,并相继产生了诸多理论。通过解读老龄化理论演变下的美国老年教育发展特点,以期为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