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江苏环太湖地区的旅游发展为例,运用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讨协调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介绍竞合模式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基本条件,并论证江苏环太湖地区实施竞合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渝东南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提出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适度超前型旅游发展模式、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开发模式、区域旅游联合营销模式等适合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的四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不断深入推进的辽宁东北亚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为鞍山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结合鞍山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在梳理鞍山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的优势以及取得的前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民俗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休闲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观赏自然风光和维护环境为目的的综合性旅游。休闲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很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协调发展。当前,休闲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代表着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首选方案。本文以河南省休闲旅游为研究对象,综合概述了其发展的概况,立足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对河南省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做了一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藏地区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旅游业中的热点。青海和西藏在生态旅游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必然成为青藏生态旅游开发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和旅游形象理论的基础之上,对青藏地区的生态旅游竞合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广元是长江流域中比较典型的行政边缘区和生态边缘区,边缘效应十分强烈,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对广元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实现其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是北疆沿边地区旅游业的最大特点,要科学发展北疆沿边地区的生态旅游事业,必须抛弃传统旅游业发展中损坏和危害生态环境的不科学的做法,坚持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实施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融合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生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五大战略,创造出北疆沿边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目标、新内容、新成就。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地区多数具有工业基础落后、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分布不均匀等特征,并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根据国家战略需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经济水平较中东部地区有一定的差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的实施,如何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以云南省元阳县箐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研究民俗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找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飞山神信仰是侗族一大信仰,以唐末五代时期靖州地区"十峒首领"杨再思为原型,一直在湘黔桂渝鄂边区地带流传至今。在今天湖南靖州一带,每年都会举行多次盛大的祭祀飞山神的庙会活动。飞山神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生态旅游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重庆发展武陵山区经济高地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重要战略之一,其开发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的开发应该实施多项组合开发策略,培养龙头,创建品牌,突出特色,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其民族地区旅游事业。  相似文献   

11.
龚滩     
《教学随笔》2014,(9):F0004-F0004
龚滩是一个千年古镇,兴于唐、明两代,因当年这里的居民龚姓众多,故名龚滩。这里终日舟楫列岸,商贾云集,成了渝川湘黔的物资集散地,故又有“钱龚滩”之誉。龚滩镇位于重庆市酉阳西部阿蓬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是乌江连接重庆的黄金口岸,有“重庆第一历史文化名镇”之称。  相似文献   

12.
根据各种条件,黔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只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它具有三种发展模式:即自然景观生态旅游模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与红色生态旅游模式。为了成功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黔南生态旅游业,必须遵守有关原则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旅游的旅游方式,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涵,以"回归大自然"为主旨,代表了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并颇具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但到目前为止,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还很肤浅,各地对生态旅游的具体开发措施和对策还很不完善,从而大大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本文以金秀瑶寨为例,介绍了我国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丰富资源优势及生态旅游产品的构建,并探讨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开发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哈尼梯田的保护原则是动态保护与多方参与,保护途径是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和实施生态补偿。我们的研究从PPT模式入手,探索如何应用PPT模式,将哈尼梯田遗产地生态保护与当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腊姑同株哈尼梯田总面积达5000多亩,位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重点保护片区之一。开展基于PPT模式的乡村生态旅游,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首选战略。通过实施PPT战略,有利于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区生态旅游正在成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主要指以社区为主体开发的生态旅游方式,旅游主要收益能留在社区,部分收入能用以支持生态保护。目前,社区生态旅游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多以表层研究为主,缺乏综合的系统研究理论,缺少系统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在社区生态旅游研究中引入干扰理论,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以探索在多目标、多角度的复合条件下如何将干扰转化为驱动力,构建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瓶颈障碍,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规模较小,旅游资源同质,旅游精品奇缺,旅游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形象不亮,旅游营销乏力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结合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概括民族区域生态旅游的概念,借鉴民族区域生态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发展为例,评价甘南特色生态旅游资源,探析民族区域生态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具有突出的积极生态效应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有效地把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旅游扶贫工作中,对于促进云南乡村资源开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云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突出,但乡村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低,商业意识、旅游意识淡薄,科技支撑不足,培育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任重道远.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笔者提出了"政府引导,构建三大机制,实施三步推进战略,搭建四大平台,抓好四大关键技术,树立五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多种组织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模式,以推进云南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民族生态旅游内涵的基础上,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其发展民族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对其在区位、资源、市场和主观因素上的优势条件进行描述,以确定发展民族生态旅游,建立民族生态旅游强县的对策,从而探讨省际边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发展过程-发展理念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经验,融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特色,基于我国国情,拟建了乡村生态旅游理念模式-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方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理念模式构成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乡村生态环境及区位特点,探索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乡村生态旅游从自发到培育到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