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将道德作为源于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而非康德道德哲学中超历史、超阶级的普遍真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马克思将康德先验纯粹理性下的道德实践拉回现实,把道德原则归于不断被发现、发展的符合人类利益的道德公理,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非道德”的手段实现人类终极状态之“至善”,超越了康德以“理性”架构的“理想”世界。马克思对康德道德伦理思想的发展对于我们直面现代道德伦理,解决现代道德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世伦理又译作全球伦理,一直是人类探讨道德的核心问题。康德从先天的形式出发,通过自由意志、道德规律、人是目的和普遍立法等形式为普世伦理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基调和纯粹理性形式,促进了普世伦理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伦理思想在实践理性中寻找到了对于任何有限理性存在者普遍有效的社会伦理,这种以善良意志为基础、以道德责任为动机、由普遍立法的道德律令构建而成的理性普世伦理,其精神内涵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道德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感性实物化或外在形式化。这种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提供的道德价值的理念造就的。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伦理把道德价值等同于情感,其结果使人感性实物化;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伦理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而德性伦理是理性、情感、意志的融合,是现代人类摆脱道德危机的可能抉择。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构建实践理性的基础上重建了道德形而上学,进而着眼于政治生活的道德尊严问题,在马基雅弗利之后重建了政治与道德的统一。并探讨了国际关系伦理,认为建立永久和平既是人类最高的政治目标,也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7.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如若把康德的“理性”概念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那么他的“自由”概念同样也可分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理论理性和理性的自由是属于思辨哲学研究的范畴,实践理性和道德的自由是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康德看来,道德自由是人的道德活动之原因,德性是人的道德活动之结果。因此,在康德伦理学中道德自由与德性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如此,这种道德自由与德性之内在的逻辑联系恰恰体现着康德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具有规范伦理的特征,而规范伦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全面指导人们的生态道德生活。美德伦理因其内在德性以及伦理崇高性可以化解规范伦理的不可公度性,重构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发动了一场主体性的革命,康德伦理学思想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本文论述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的主体性伦理思想对"幸福论"伦理学及"神意"道德的超越及其伦理思想的道德律令,指出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伦理和道德的区分是黑格尔伦理学的特色,这与其把伦理学奠基于"精神"之上而区别于康德把道德哲学奠基于"理性"之上有密切关系.首先对"精神"与"理性"作概念上的厘清,进而论述黑格尔对主观性道德中的任性的批判以及如何在伦理义务中实现真实的自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德实践理性是关于人类道德准则的问题。康德认为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决定了理性者的道德准则,所以有理性者都应遵守普遍有效的道德律令。如同纯粹理性中的"二律背反"一样,实践理性也陷入"二律背反"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康德用"至善"来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3.
康德一反过去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传统善恶观(善恶先天存在,并决定道德法则),完成伦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认为道德法则先于善恶,并决定善恶。善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于道德法则的遵守与否,并是否将其作为唯一的动力源和行为准则。康德认为作为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双重性的人有着向善的能力和向恶的习性,但理性的人最终会运用道德法则的绝对力量战胜恶,恢复向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成为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德性伦理过程的发展中,麦金太尔、威廉斯等人认为,自近代以来,德性的失落与现代道德哲学中过度扩张理性以构建所谓的规则密切相关。他们就此批判康德的理性和绝对命令,力主伦理反理论的思想,开创了反理论的德性伦理思想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5.
康德以个体的意志自由、实践理性和普遍有效性为基础,完成了由伦理个体到伦理实体的理论转换,最终推导出在对内公正又对外完美的公民宪法框架内实现"世界公民共同体"这一社会伦理的理想状态。由于普遍的理性化制度设计,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公正。其社会伦理理想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理论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课题,古今中外不少伦理思想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其展开过讨论。其中不乏包含合理内核的思想珍珠。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儒家心学的道德自由观以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独树一帜,而在西方,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的康德哲学对道德自由的探讨颇具特色。本文拟在着重分析儒家心学道德自由观的基础上。兼及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并将两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竞技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竞技伦理教育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分析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文化,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竞技伦理教育,应该在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对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分析,寻求传统道德与现实价值导向的联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竞技伦理体系的全面确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对康德伦理思想的研究中,其幸福观是一个被人忽视的主题.康德充分承认人的感性幸福追求的正当性,又在道德标准问题上排斥幸福原则,以保证道德的真纯.在德福关系问题上,康德将德福统一于至善中,认为人只要按道德律行事,就可以希望拥有与之相配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课题,古今中外不少伦理思想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其展开过讨论。其中不乏包含合理内核的思想珍珠。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儒家心学的道德自由观以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独树一帜;而在西方,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的康德哲学对道德自由的探讨颇具特色。本文拟在着重分析儒家心学道德自由观的基础上,兼及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并将两者进行比较。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表现为意志与道德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志自由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道德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是法由己立还是异己的权威?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道德自由;第二,人怎样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中,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社会伦理的重构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韦伯时职业伦理的研究,以“天职”为核心概念梳理了新教伦理的禁欲职业观,以宗教信仰的非理性与禁欲理性为双线交互的线索,构建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通过批判吸收韦伯职业伦理思想中的有益价值观念,对我国大学职业道德教育颇具借鉴意义.将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作为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基础,在学生生活中倡导群体理性的道德评价方式,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信仰,以构建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职业道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