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的架构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强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增强现实环境中的学习注重虚拟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在现实环境之中设置虚拟信息,让学习者使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在虚实融合环境中与学习内容互动.本文首先介绍增强现实的核心特点及与虚拟现实的区别,然后简要介绍了增强现实的技术实现流程,梳理了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一个自主研发的增强现实教育应用案例——“未来之书”,并阐述了增强现实技术对于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即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符合情境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平台,更可能是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文章最后总结探讨了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混合现实(MR)是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兴技术,其在沉浸感与交互性等方面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开始投身于MR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中。文章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了国内外MR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热点,总结出其在教育领域的六大具体应用:学科教学、STEAM教育、教育游戏、远程指导和在线虚拟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以及特殊领域技能培训等,并展开相关论述,对探索新兴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塑造了一种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教育范式,对传统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考察,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安全普及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和职业实训教育三个维度,彰显了改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习能力以及彰显“璧合优势”等效应。虚拟现实教育发展面临应用维度扩展、技术和体验优化、“∩”型效果验证等现实困境,应通过整合VR资源、嵌入情感反馈、实现VR+AI深度融合等路径,构建有助于良性发展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4.
胡智标 《电大教学》2014,(2):106-112
“增强现实”因其独特的技术特点,近年来颇受关注,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通过综述增强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基础,进而分析了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优势.着重从增强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空间两个维度,对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很流行的名词,基于此项技术的相关应用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开发利用。其中虚拟实验室的开发与应用是其在教育领域实验教学方面的一项应用,它给传统实验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为新时期课程改革提供了支持。针对目前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对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实验室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相对得到关注较少的初中物理虚拟实验室的构建进行初步设计与探究。  相似文献   

6.
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仿真的技术,能够解决学习媒体的情景化及自然交互性的要求,从而在教育领域内有着极其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类型的划分,简要介绍了三维仿真、QuickTime VR、VRML、MUD/MOO等可在教育领域内广泛应用的桌面虚拟现实技术。  相似文献   

7.
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仿真的技术,由于它能够创建与现实社会类似的环境,从而能够解决学习媒体的情景化及自然交互性的要求,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阐述了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体感设备的不断更新为教育提供了新灵感。基于太阳系行星及其运动规律,结合Leap Motion设备和 Unity 3D开发环境完成虚拟天文实验室的构建。在介绍虚拟实验室场景和实验室定义的一系列控制角色移动和场景切换的手势后,展示根据自行定义手势完成的沉浸式太阳系漫游过程,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与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本身对客观现实的模拟特性,构建虚拟三维立体学习环境,促使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形式成为了可能。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将引起教育方式的革命,也一定会在教育领域中使教育技术的应用产生质和量的飞跃。因此,探讨虚拟现实与教学相融合的理论,无论对教育的发展,还是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自身发展都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季至宇 《教育技术导刊》2017,16(10):220-22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其对高等教育变革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紧紧围绕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VR/AR技术提供的沉浸式场景让课堂及线上教育场景更加丰富、生动,带来的场景化体验、多维情境教学让众多学生有了独特的学习体验,并且学习成效显著。VR/AR技术进入教育领域,还需在理论研究、教学应用、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长期探索与实践,通过提升教师专业技能,让VR/AR技术的教育应用更多地体现为丰富教学内容与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Enhanced reality     
Goéry Delacôte 《Prospects》1997,27(2):265-274
  相似文献   

12.
13.
以司马迁及《史记》为研究对象的“史记学”,与现实社会有密切关系。本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一)《史记》与汉代社会现实;(二)“史记学”与当代人精神;(三)“史记学”与当代经济;(四)“史记学”与当代学术。  相似文献   

14.
“精确并非真实”是马蒂斯对造型艺术的独特见解 ,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它要求艺术家自发地或无意识地根据自己对客体的独特感受 ,选用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来表现心中的对象 ,在轻松、自然、随意中 ,追求更高秩序的美和心灵的表现 ,把对象本质上的真实当作艺术的灵魂来揭示。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从涉及的范围来说,可以分为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从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到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个从现实到理想逐渐发展的过程。天津市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扩展,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界面,为我们再造了自觉的熟知境界,这就是网络空间。在这个境界中,人们的交往实现了“遥在出场“、“沉浸“和“交互性“,使人们真正开始构造心心相印的“心灵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寻找社会实在的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思考的最初目标。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只希望自己劳动者的身份能被社会所承认,同时社会其他成员能够来效仿他们,这样社会就会有平等的状态。这种虚拟的劳动者存在状态给予他们一种崭新的、勇往直前的气概。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资本主义最基本的劳动方式中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面对着无可选择的劳动状态,劳动者选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走入劳动过程的深层次活动中去,人在无可选择的前提下所做出的仅有的选择行为使人自己变成了物质。  相似文献   

18.
The current study evaluated 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VR) and augmented reality (AR) platforms, developed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SKILLS Integrated Project, for industrial maintenance and assembly (IMA) tasks training. VR and AR systems are now widely regarded as promising training platforms for complex and highly demanding IMA tasks. However, there is a need to empirically evaluate their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raining methods. Forty expert technician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four training groups in an electronic actuator assembly task: VR (training with the VR platform twice), Control-VR (watching a filmed demonstration twice), AR (training with the AR platform once), and Control-AR (training with the real actuator and the aid of a filmed demonstration once). A post-training test evaluated performance in the real task.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general, the VR and AR training groups required longer training tim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VR and Control-AR group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fewer unsolved errors in the AR group compared to the Control-AR group,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inal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VR and Control-VR groups, probably due to a ceiling effect created by the use of two training trials in the selected task for participants who were expert technicia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use of the AR platform for training IMA tasks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use of the VR platform for that purpose should be further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