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摘要:以文化空间理论为视角,以重庆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为个案,厘析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依存性,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构建和保护的方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包括理念变量、组织变量和物态变量,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象和“文化空间”依存的根本、基础和载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决定和关联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象及其“文化空间”的存续和存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保护“文化空间”。建构保护中:(1)理念变量是核心,在保持传统核心理念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适应性丰富和发展。(2)组织变量处于中间层面,要建构和回归族民的主流地位和主流群体;保持族内传承的民族性、传统性,保护传承人;保护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和活动场所的传统性、民族性和原生性;科学保留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提高当地自然农耕经济水平,保持农耕生产方式。(3)物态变量处于外显层面,要求保护动作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原始性、原生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民族性、传统性建筑风貌及物质媒介。  相似文献   

2.
在多民族、多文化国家 ,课程文化不只体现和代表主流文化 ,对非主流文化理应予以观照。中国作为多民族、多文化国家 ,发展多民族文化方面 ,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就 ,但还无意或有意地存在文化偏见。因此 ,课程文化的发展方向应为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变迁语境审思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谱系、发展困境与陷落归因。运用文献资料与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通过透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困境和阐释陷落归因,提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国家层面,加强制度体系完善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层面,夯实群众基础,把握产业化、社会化与生活化发展方向;学校层面,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流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与学科建设;个人层面,增强个体的民族情感与本土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可以考虑选择和实施下列发展战略:以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为引领,制定科学发展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融合;积极进行我国体育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文化的传承,一门忽视文化传承功能的课程就好比没有灵魂的身体,既缺乏存在的独特意义,又找不到发展的目标定位。目前,一些体育课程就面临工具化的尴尬问题。体育课程被简单地定位成单纯对学生的身体技能培训,导致体育课程的地位边缘化、目标表层化、作用片面化,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强调文化的传承,恢复课程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体育文化是一个国家体育思想形成发展的基础,是构建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体育事业的总体特征和发展方向。主要采用词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文化强国构建的文化核心问题进行综合梳理,针对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体育、全球化、体育文化产业等核心问题进行集中审视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文化强国构建的文化核心问题反映出体育文化研究呈现出的多元研究格局,四大核心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找寻依据,同时需要在实践层面找准现实源头,体育文化强国要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支点作用,挖掘民族体育文化和传统国学思想与时代发展的契合,重视全球化下文化的抉择、融合、矫正、抵制问题,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程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后现代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是课程文化关注的核心问题,受现代课程观工具理性的影响,我国体育课程存在着主体性、人文性和建构性三个向度的偏失。从后现代课程观的视角对体育课程文化的现实状态进行审视,文章指出,坚持主体性课程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整体文化建构观的价值取向是体育课程文化自觉的应有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体育是--什么"的本质挖掘转向"体育--是什么"的现象解析,认为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基于体育的基本逻辑及范畴来源的、被"教育化"了体育课程,应按照一定社会对课程的要求,在体育的轨道上从形态、模式等方面超越体育,完成课程使命,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传播、推进和发展体育.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更加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被提上日程。基于实践中的思考,结合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重要价值、基本理念和具体路径3个方面分析和阐释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要从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发展的维度认识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双创"原则、要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核心目标、要以培育民族精神为深层目的、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最终追求。提出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以身体实践为根本手段、以学校体育为主阵地、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希冀为进一步增强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为推动新时代学校体育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体育格局逐渐从合一向分离转变,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因此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从实践层面看,区域体育、新兴体育、传统体育的物化价值体系将会以奥林匹克文化的表现机制为平台而出现某种程度的趋同性;从精神层面看,不同体育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系将会彼此拉开一定距离,在一定文化发展语境中保持独立的身份,从而构成一种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和合"状态。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以掌握知识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之间缺少交流的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文化已不能适应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师生对话互动的平台、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等是重建体育课堂教学文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对体育教师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而在课程改革历时十年之际,回顾我国体育教师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为当前体育教师文化的重构提供重要的启示。对我国建国初期、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初期、素质教育改革初期以及21世纪以来等五个不同历史时期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文化的发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揭示了体育教师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以期对体育教师文化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介绍了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内涵、外延,揭示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现实意义: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2)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意识,促进身心统一;3)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以隐性课程的课程和文化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价值:1)隐性课程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优化了体育项目设置,实现了隐蔽课程易接受性特点;淡化了体育技术教学,注重隐性课程效果产生的长期性;突出娱乐趣味等非理性思维,强化接受过程的愉悦性。2)隐性文化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些隐性文化的元素,具有显性文化元素不可替代作用;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互动模式丰富了文化的传递形式;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种文化现象,传承校域体育文化,弘扬校域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14.
课外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补充和伸延,它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通过潜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具有隐蔽性、多样性、自主性、广泛性,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匹比的。研究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完成体育课程教育的整体优化,共同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是运动员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运动员一旦进入专业队体制,就完全脱离文化学习所应有的环境和氛围,造成了部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打架斗殴等事件接连不断。加强专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其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关系到运动员今后的出路。当前,应当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和谐体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就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构建问题,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程序问题,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早已出现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人们在大学校园中进行体育竞赛与活动,无形之中都在接受和传播体育文化,它的存在将对体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对进一步推进校园体育文化繁荣和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它的特征将是校园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世界体育文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体育主流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也应积板融入这一潮流。但“融入”这一潮流,则必须要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有足够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出一个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和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既要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又要符合现代体育文化基本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摘要:文化是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发挥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的重要平台。针对我国体育物质文化的现实缺失和研究不足,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实践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物化文化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研究价值等基本理论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体育物化文化是指将体育精神层面的非实物或稀有物,转化为能够广泛传播的有形物,而形成的体育文化物品;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有力地印证了物化的理论基础;体育物化文化有利于体育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体育健身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体育历史研究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概述了研究的实践取向,并就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