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开展,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动员师生广泛参与,不断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该活动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功能正在显现。  相似文献   

2.
杨明 《宁夏教育》2005,(12):50-5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体现学校特色和地区特色,优化课程资源,是一门师生共同成长的课程。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几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3.
蔡林芸 《学周刊C版》2011,(11):156-15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学校在按要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同时.努力开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协调好综合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我校紧紧依托当地丰富的地方资源.积极探索、大胆开发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初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展现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正一、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因此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内容,这对初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2.大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统一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是生物教师的自发行为,开展综合实践活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学校和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显示出成效与活力,才能体现出学校的个性.我校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立足于课程资源本土化、课程规划系列化、课程管理层级化,凸现校本活动特色.  相似文献   

6.
一、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因此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内容,这对初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潮汕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以侨乡特色和海洋特色为主要特点的地方文化和经济。由此,调查、研究、分析、开发和引进潮汕教育资源,确保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高中选修Ⅱ的顺利开设,构建有地方特色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课程选择的地方、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二年来,我区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实践性研究为突破口,充分挖掘社区课程资源,鼓励学生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引导教师深入开发潮汕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地方课程,形成了符合我区实际的实践活动特色。下面浅谈二年来开展潮汕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地方课程的一些探索与思考。一、关于开发潮汕教育资源与积极构建地方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启动以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高中选修Ⅱ(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有依靠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来解决,不进行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引进,就无法实施课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要采用活动形态,开展对地方课程资源的调查、分析、引进工作,通过研究整理,给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性方案,共同构建地方、校本课程资源库。二年来,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探索和实践。1.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为破口,...  相似文献   

8.
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已有特色项目“联姻”,可以体现新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互补与深化,既是学校特色深度发展的需要,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开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集知识性、创新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做"活"、做"亮"?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中心小学探索出一条"立足乡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路。学校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具有农村地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把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宜根据自身和本地区优势,发掘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农村普通中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适应差异,逐渐积累,积极探索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形成序列,资源共享,在持续滚动中达成各种课程资源拓展挖掘的格局;逐步放开,突出特色,在研究发展中动态生成校本课程新走向;安全第一,经费到位,保证基地建设在反思和改善中顺利提升层次。  相似文献   

11.
浦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优质督导方案紧紧抓住“需求督导”、“均衡优质”和“选择机 制”三个关键词,该方案阐述了由“达标点”、“超标点”与“创优点”构成的指标体系及其操作要点,并 结合已有的75 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督导实践分析了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各地都在酝酿新一轮高考改革。尤其是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 文对北京、山东、上海、江苏等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或思路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这些方案都没有触及 考试、招生分离的实质,是在当前高考录取制度框架中进行考试科目、分值的调整, 改革的价值有 限,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考改革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质量文化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对教育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进一步明确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保障及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基础上,高校可通过开展质量文化教育从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强化质量意识、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制度建设、完善质量控制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等四个方面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评价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最明 显的就是指标化倾向,严重阻碍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指标化的根源在于人本 意识的缺位,教育内涵丧失了为人的根基。“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 理念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与推动。学校作为管理方,在教师评价中需要坚持“以学为根”,积 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回归路径;而教师作为个体,也需积极有为,承担应有的学术责任。惟有学校与 教师共同努力与推进,才可能促使“以人为本”在教师评价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社会交互作用,共生共长:教育既需要适应社会的良性发展,又通过培养创造性 人才推动社会改革的进程。同时,教育具有相对于社会的自主性。面对教育的问题,教育界,尤其是 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需要自觉反思,坚守责任。只有教育与社会携手,二者的和谐发展才能由 理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以化学发展史为主线,从物质化学组成,结构和反应三方面的理论问题做哲普考察。现代化学元素思想形成和发展,证实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性;原子论思想促进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分子论建立推进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发展;燃烧反应理论体现了辨证唯物法关于物质不灭与质量统一的规律:化学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无序和有序转化同体系的封闭与开放,平衡与不平衡等条件的联系,有力捍卫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机制运行了10 多年,对提升江苏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质量及整个研究生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近年来机制的实际运行状况来看,机制的一些固有 模式在给具体实施方带来较大压力的同时,也开始成为其效应发挥的绊脚石。作为机制的设计者和 具体实施方,应该从论文抽检对象、抽检方式、论文评议指标、评议方式、过程管理、专家遴选标准、 评议结果反馈办法等多个方面入手,寻找更加有利于发展的新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 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新建的一大批本科院 校。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社团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不断发展,其社团建设既拓 宽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也丰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三所新建本科院校 的调查,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用的现状,探讨阻碍学生社团建设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用进一步发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物信息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培养国家高科技生物技术人才的关键, 建立高水 平模块化的生物信息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对全程保障生命科学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 深化教学体系的改革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文通过调研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生物信息专业 博士研究生教育情况, 结合我国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同济大学生物信息专业研究生的 课程设置实情,探索了如何构建高效的模块化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The search for active toxins for managing weeds or plant diseases is believed to be a promising avenue of investigation. However, the effects of Alternaria toxins on insects have just begun to be investigated. Bioactivities of toxins from four strains of Alternaria alternata on Rosa chinensis and rose aphid Macrosiphum rosivorum were tes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t a concentration of 50.0 μg/ml, the crude extract (toxin) of strain 7484 was found not to be harmful to rose plants with excised leaf-puncture method (P≥0.079), and rose plants showed enhanced resistance to rose aphids when this Alternaria toxin was sprayed on the plants (P≤0.001). However, this toxin caused no detrimental effects on aphids in insecticidal bioassay at a concentration of 10.0 to 160.0 μg/ml (P≥0.096). Therefore, the Alternaria toxin had significantly induced the resistance of rose plants against rose aphid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triggered by the Alternaria toxin in the rose plant may also be used by the plant to defend itself against insects. Further bioassays aimed to discover the olfactory responses of aphids to the toxin-induced volatiles of host plants. The aphid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attracted to both volatiles emitted and collected from control rose plants than to both volatiles emitted and collected from the toxin-treated rose plants (P≤0.014). Th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oxin-induced resistance related to the volatile changes of host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