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延伸和细化的体现。纵观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及现状,我国大学科技园呈现出一个大分布、小聚集的发展格局,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良性互动,实现了以点及面的辐射式发展。并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为例,分析了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合作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政府主导为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研究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无法发挥出大学科技园在集群创新方面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商业化运行,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发挥产业链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产业集群创新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集群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一轮的高潮.文章对近十年国内有关大学集群的定义、特征、与产业集群的异同、表现形式、经济效应、集聚—溢出效应等研究进行了评析,重点分析了大学集群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状况,然后从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多学科综合运用、内外主体作用机制研究、定量分析和政策研究等五个方面对大学集群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加快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与技术融合创新、文化创新和集群创新,大力助推区域创新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4.
大学集群通过人才集聚、创新效应提升区城创新能力。通过区域品牌效应、辐射效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所以,应科学规划大学集群发展,合理配置区域资源,完善大学集群创新环境,引导区城集群大学问的竞争与合作,发挥大学集群功能,提升其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力。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由衰落到复兴的发展周期,高等教育服务城市创新的路径也由大学科技园模式逐步转向创新街区模式。创新街区在延续大学科技园侧重大学科技成果商业化使命的基础上,更为强调政产学三螺旋相互作用中的物理空间和社交网络,打造出在运作体系上走向混合多元、在空间塑造上注重开放聚集以及在社会网络上强调全面融合的具有活力的创新集群。目前,我国的创新街区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进一步发挥高校的创新枢纽和主体支撑作用,推动创新街区建设和大学科技园升级转型,以此驱动城市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创新应做到:采用模式要因地制宜,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大学科技园的前期建设离不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持,要整合各种资源,为大学科技园发展服务;应重视知识产权,将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建立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风险投资与资本运作机制,加强与社会各界全面合作。以形成积聚,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软硬件环境,推进科,教,经结合和官,产,学,研,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孵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对大学集群的现象进行分析.大学集群是传统意义的自然禀赋特征与现代意义的知识创新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大学集群效应的本质意义在于大学集群内部以及大学集群与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关系.我国城市中存在高等教育机构"扎堆"现象,但是还缺少实质意义的大学集群.  相似文献   

8.
1999年11月,东南大学科技园获准进行试点。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大学,我们十分珍惜和重视这个难得的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并在政策上倾斜,全力以赴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始了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我校创建科技园已有一定的基础,1987年创办了“东大浦口科工园”,1992年在浦口开发区兴办“高科技产业群”,这些为兴办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大学科技园在中国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模式,但也没有过多的束缚,我们应该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一、转变思路,形成氛围,拓宽科技园发展空间 1.正确处…  相似文献   

9.
<正>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2007年启动规划,2009年列入省级大学科技园,2010年列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全国首家设立在发达县域经济中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采用"企-园-校"逆向建园模式,由常熟市人民政府与多所重点高校合作共建,是推进常熟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平台。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启用"创意、创业、创新、创研、创优"等五创基地、科  相似文献   

10.
正确处理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四个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局面。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越来越清晰,发展目标越来越明确,部分大学科技园已初步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孵科技企业已近2300家。但总的来看,大学科技园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践证明,要保证大学科技园不断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正确处理好大学科技园与依托大学的关系大学科技园之所以称为大学科技园,是因为它所依托的是大学,如果失去了大学的联系和支持,大学科技园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正确处理好大学科技…  相似文献   

11.
高校发展科技企业是高等教育职能扩展与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的客观要求。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办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各种障碍。提出今后我国高校兴办中试型科技企业的一些设想,以此探索出一条扬长避短的兴办科技企业之路,使高校既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使命又可以使自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本文借鉴各理工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尝试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构建全程式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专类农业示范园规划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周至县马召镇猕猴桃示范园规划为例,简要介绍了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从自然条件分析、目标定位、指导方针及规划原则等方面阐述总结了猕猴桃科技示范园规划建设的有关问题,以期对同类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工作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高校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人才队伍不稳定、科技经费投入偏低、学科建设薄弱等。为了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地方高校应该立足地方,积极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去,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特色学科,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这些创新行为主体之间需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才能更好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确保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能量的最大释放。目前,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三是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关系,完善国内外科技资源合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与组织边界理论,落实办学自主权能有效推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2010年,我国开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其中一项关键内容就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本研究借助准自然实验与双重差分法,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政策能否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前实验组与控制组保持平行趋势,政策的实施对实验组产生了正向冲击;双重差分结果表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政策能够显著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且这一结论经过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健。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我国研究型大学发挥着知识生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技术创新服务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办校治学的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科水平不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建设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使研究型大学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有明确的战略思路与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课外导师制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中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课外导师制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关于课外导师制在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运行中的具体做法。结合课外导师制的特点,在开展课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提出了"三结合"办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其他学校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谈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科技管理是一项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管理的诸多要素。文中结合高校科技管理现行的框架体系,提出在新时期高校应通过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分配体制3项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和解决高校科技管理活动中的目标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分析和评价既有利于地方高校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改进高校科研工作管理,又可以为宏观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安徽省地方高校为样本。通过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10年地方高校四个维度的创新能力和总体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并建议安徽地方高校在注重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重点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产出效率和知识市场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