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谣言作为一种古老的舆论现象,近年来却与最新的社交媒体应用——微博构筑了紧密的联系.微博能够实现资讯或新闻的快速写作、实时发布和即时互动,极大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速度,"速度优于准确"似乎成为默认规则. 对微博自净功能的笃信与政府加强监管的现实激发了理念的冲突和行动的对峙,由此导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微博自净功能真能自发地驱除谣言吗?政府对微博的管控是否具有合理性?其合理性的边界又是什么?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在吴英案中的谣言处置为例,试图回答以上问题,并反思现有辟谣模式的问题与出路.  相似文献   

2.
新浪微博是当前最受欢迎的信息分享和互动平台,却也因其匿名性和平民化成为最大的谣言聚集地,需要官方辟谣利用其权威性加以规范。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以官方辟谣微博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传播力的显著差异,并对辟谣微博话题类型、话题情绪倾向、辟谣清晰性、辟谣主体四项内容要素与微博传播力间的相关关系作出分析,进而为提高官方辟谣微博的传播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朱菁林 《新闻传播》2013,(12):195-196
自媒体时代,基于微博自身的传播特点,越来越多的谣言在微博这一平台上被撰写并发布。官方辟谣成为治理谣言的新模式,新浪"微博辟谣"小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通过对于新浪辟谣小组所辟谣言的内容的观察后,分析了新浪官方辟谣的发展现状,总结其优势和局限,再对未来微博辟谣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微博谣言分析及新浪辟谣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超 《新闻实践》2011,(9):62-65
微博,无疑已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信息分享和互动平台,海量的信息中难免混杂着违背事实真相的不实信息。为避免此类信息误导用户,新浪网于2010年11月启动了微博辟谣工作,针对微博中恶意、有害的不实信息及时进行查证和辟谣。  相似文献   

5.
王璐 《新闻界》2012,(13):46-51
微博谣言已成为政府公共行政和民众公共生活中绕不开的网络问题。对2011年微博谣言的调查发现,目前政府辟谣存在时效低、实效差、形式单一的问题。谣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且还承载了网民对谣言的态度,因此,政府辟谣不能单纯地证伪谣言。改善政府辟谣现状,不但要有"权威及时发布真相"的原则要求,更要从政府行政惰性、认识偏差和网民思维习惯入手,寻求辟谣的技术之道。  相似文献   

6.
陈少波 《新闻界》2012,(15):50-53
自媒体环境下谣言借助微博传播,用谣言倒逼真相的说法甚嚣尘上,微博对谣言是自净还是泛滥,莫衷一是。本文从传播学专业视角分析微博谣言的传播机制,理性看待微博的工具性作用,即能传谣也能辟谣。同时对谣言产生后微博如何进行消解谣言、舆论引导、净化传播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孙嘉卿 《中国出版》2012,(10):19-22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微博的即时性、碎片化和网状结构等特征使其具备着更强的谣言传播潜力。通过分析2011年新浪微博辟谣账号发布的信息,本研究发现表达某种社会意见的内容最容易成为谣言话题,且谣言背后往往隐含着不安及愤怒情绪。针对微博谣言的传播规律,将建立谣言举报制度、强化意见领袖的作用以及消除偏见等多种辟谣策略相结合将成为微博辟谣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作为逐渐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微博彰显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微博所营造出的生态环境既为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也为微博辟谣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微博生态自我平衡的手段,微博辟谣的合理性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引起公众的质疑,微博辟谣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9.
刘景景  申曙 《新闻世界》2012,(7):167-168
伴随着微博信息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微博中谣言的大量传播也引起了很多人对微博信息真实性的质疑。那么微博真的会成为谣言的寄身之所吗?本文从微博谣言的成因和微博自净功能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微博带来了高度的"信息自由",却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添上了翅膀,加大了谣言传播的可能性。从微博谣言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欠缺"把关人"的媒体环境存在很多隐患,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言论失控或许会走向极端。作为新媒体平台,微博省略掉的"把关人"功能,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一个更适合微博传播模式的特殊"把关人"将这个漏洞补上。因此,微博时代需要既可靠又有公信力的微博"把关人",而微博运营方有对海量信息进行把关的责任,于是微博辟谣账户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谣言频现的微博时代微博辟谣的形式及困境。根据主体的不同,本文将微博辟谣分为微博用户自发辟谣、专业的辟谣组织及第三方监管辟谣三类,并探讨了在对辟谣的内容、权限、标准等不断产生质疑之声的当下,如何寻求微博辟谣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谁是微时代舆论领袖名人更易成为舆论领袖。名人本身的信息活动比普通网友活跃,他们在自己所在领域往往具有权威性。名人在社会中具有相当的关注度,在微博中受关注度的高低体现在"粉丝"的数量,受关注度越高,"粉丝"数量越多。在刚接触微博之际,一切处于一片空白,用户关注的对象首选"熟人",无非是亲朋好友和已熟知的名人。此时名人们将自己的人气"搬"到了微博中,使得自己的微博短时间获得大量注意力。由于先天优势,名人很容易成为独立的信息意见传播平台,成为微博中最先壮大起来的意见领袖。他们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多元舆论场,微博的无门槛发言一般被认为可以让谣言和虚假信息无所遁形。然而在现实情况中,传谣微博的转发量往往明显多于辟谣微博的转发量。本文引用具体事例及数据统计,论证微博自净化能力在当前社会的局限性,分析影响其自净化过程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使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4.
鲁丁晨 《新闻世界》2011,(12):106-10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俨然成为最新的新闻传播平台,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但微博中新闻失实现象时有发生,混淆视听。由此,辟谣类微博应运而生,并在解决微博新闻失实问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也有自身局限性,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5.
纵观此次航空事故,由于缺少官方准确的信息,微博谣言从一开始就未断过,层出不穷,形成了“微博传谣——传统媒体辟谣——马来官方辟谣——微博再传谣”的循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事件过后,常有谣言肆虐;在微博语境中,无论是传谣还是辟谣,微博都起着重要作用。谣言源于对信息的渴求,谣言止于信息的公开透明。近年来,微博的异军突起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个新局面,也为突发事件后的舆论引导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赵前卫 《今传媒》2014,(12):16-17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与微博成为最常用的两大社交应用和信息获取平台,但在微信和微博中谣言传播泛滥,污染传播生态,影响正常信息获取与社会交往。本文从平台属性、用户关系、信息内容、平台开放度、信息甄别机制五个方面,比较了微信与微博的信息传播差异,在此基础上,从谣言的内容、谣言传播效果、辟谣机制三个方面比较微信和微博中的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18.
唐雯彬 《今传媒》2011,(4):52-56
网络媒体下的新生力量"微博记者"在"微环境"下扮演着三个重要的角色:消息的把关人、信息的延伸器和舆论的引导者。本文以拥有50多万粉丝并被称为"最有新闻性微博"的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的微博为例,从她为"金庸去世"辟谣、替草根民众转发寻人和求助信息、对"方舟子被打"事件的理性引导三个鲜活例子来分析"微博记者""微形态"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2012,(1):9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报告称,虽然2010年微博开始热度上升,但是2011年才是真正的"微博应用元年",政务微博出现井喷式增长,企业和企业家微博发展迅猛,微博慈善风行,微博动员升温,而且微博的自净功能也开始逐渐实现。  相似文献   

20.
薛雯乔 《今传媒》2013,(5):61-62
本文以新浪微博辟谣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年11月20日到2011年7月1日的新浪微博辟谣博文,通过分析博文总数量、内容分类和惩罚方式、转发、评论前三名,得出新浪辟谣主要以发博文告知博友的方式进行,对于涉及人身攻击、诽谤等恶劣影响的发布者,则注册用户进行惩罚。新浪辟谣微博在努力提高辟谣速度,成果虽多,但与网络上、微博上流传的大量谣言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