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学从问中来     
如果我们留心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经常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老师把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丝不明白的地方。不带着问题进课堂,也不带着问题出课堂,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难道真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解决了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吗?学生真的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  相似文献   

2.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3.
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你们对于今天学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每逢这时,我们可爱的学生大都会迎合教师的心意,基本上不会再有什么"疑问"了。于是,教师便很顺利地结束新课。诚然,这可能确实是一堂好课,学生也真的没有什么困惑了。但是,作为一个有心人,反思一下,当全班学生一个疑问也没有时,这本身是不是就是一个疑问呢?长期以来,我们并未真正地开展有意识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们特意训练的往往是解题思维,因而常常造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偏差与学生思考能力的下降。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且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4.
说起家教,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有着不小的家教“市场”。学生在学校受着正规教育,为什么还需要家教老师的特别辅导?家教真的必要吗?家教真的有效吗?家教对学校教育有没有影响?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一番采访调查。  相似文献   

5.
呵护青苹果     
正高一班上的好几个学生带着迷惑问我:我喜欢一个人,正常吗?面对心中没有预告来临的"爱情",他们实在有太多的疑问了。难道我们长辈只能动辄告诉他们不能"怎么样",而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吗"?青春期的初恋是内心隐蔽的爱情,是酝酿在心中的秘密之爱,它纯洁如白玉。我决定为他们上一课。  相似文献   

6.
兢兢业业地上了十多年语文课 ,教过中师学生 ,也上过高三毕业班 ,我自认为是驾轻就熟了 ,解决学生的语文疑问就算没有十分的把握 ,也总该有九分吧。但是 ,想不到我竟被学生难住了 :“老师 ,您什么时候才带我们去遨游文学的海洋 ?文学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我平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只能无言以对。  这道语文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难道平时我教的没有文学吗 ?我没有带领他们去遨游文学的海洋吗 ?文学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细细回想自己十几年来所教的 ,也真有些不像文学。我们总习惯把文章肢解 ,从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中国老师为外国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整个课堂学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教学流程简洁紧凑。课后听课的中国老师赞不绝口,但外国教师却不以为然,说:“学生在课堂上都会了,还要你老师干什么!”是啊,学生都会了,要老师干什么!有学者将中外的教育教学进行对比,发现中国是将有疑问的孩子教的没问题,外国是将孩子教的带有很多问题。那么学生真的是没有问题吗!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倒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王凯 《江西教育》2003,(16):30-30
前几天,我开了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对我的课总体上是满意的,然而,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较多(也就是课堂上的“插嘴”现象),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由别的同学或我亲自回答。对此,听课同行有了分歧。有的老师认为,课堂讲课的45分钟不是解决学生疑问的时间,如果一一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老师认为,这有什么不可以,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那么,课堂上到底是专门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给学生以问题意识和解决策略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后者。有专家早就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一、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课堂上首先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老师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冰心老奶奶拣得是哪些地方?都见到些什么?”自由读文思考,在书上圈、点、画,并在同桌间讨论交流。“春光美吗?有多少语句在描写她赏春?你读后有什么疑问?”同学们很快找到疑点,作者写春光语句不多,很多地方,她都在看儿童,这些儿童甚至影响了她赏春、休息。老师也调皮地甩出这样一句话:“读了这  相似文献   

10.
丁俐 《湖南教育》2003,(22):42-42
一次师生角色对换的经历让我受到的启示不小。我让学生自己备课《鸟的天堂》,学生兴致盎然,纷纷要当小老师。我呢?当了两天的“小学生”,与他们一起上课,一起抢答。两节课下来,不但重、难点掌握了,课文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发言积极,不怯场,效果出乎意料得好。“为何我上课时没这效果?”我带着疑问向他们请教。“老师,您上课的内容都是课本的内容,而这些在上课之前我都已经预习过了,也全部学会了。一节课下来,我起码浪费掉一半的时间。”优秀学生不满地说;“老师,您上课的时候好像太急,往往是一个问题我们还来不…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破题教学,就是在教师抛出课时主题后,学生围绕主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并解答问题的教学过程。对此,有教师问,在破题教学中,既然问题是由学生提出,也是由学生解决,那教师不就失去作用了吗?这样的疑问初看是有道理的,其实是没有理解课堂的实质,或者说没有正确理解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 ,很受启发。尤其对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感触颇深。试举例析之。在讲《西门豹》这一课时 ,支老师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上 ,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 ,因为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13.
<正>一、对精彩课堂的反思工作至今,听过各类各级公开课也有百余节。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太顺畅了。课堂虽然练得扎实,却不精彩,学生虽然动口、动手,却不动心、动情。课堂下来——我不断反思,这是精彩的数学课吗?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了吗?智慧生成了吗?总感到缺少一种跌宕的美。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在中国往往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与否,不外乎老师问学生:听懂了没有?"懂了"!会做吗?"会做"!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袁庆侠 《小学生》2012,(11):77-77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质疑的情况如何?我首先在本校一、二、三年级组对45位语文老师进行了调查:"你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吗?"得到的回答要么是"经常",要么是"偶尔"。从我发放的《学生调查问卷》也得知:老师们在教学中都意识到了让学生质疑的重要性,但仅仅是停留在课堂的某个环节,个别学生上。那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谈了。事实上,哪个学生能没有疑问?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5.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要在“还”字上动真格的,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中国的教师大多是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美国的教师却不这样理解,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不断接触、了解一些新理念。新理念固然不错,但这些新理念又有多少真正根植到我们心中、渗透于教学之中了呢? 课改以后的课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讨论。遇到难题就要讨论,这没有错。但,讨论就是为了要问题的答案吗? 不,讨论应该是为了满足老师与学生探求真知的兴趣和需要而存在的,应该是分享信息、分享收获、分享快乐的过程。讨论,重视的应是过程,而不是通过讨论获得的所谓正确的答案。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不只是解决问  相似文献   

17.
范华姿 《考试周刊》2013,(14):82-82
<正>"唉,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不知道讲过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不会。"不少老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我们的学生笨吗?不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孩子们的智商更高了。那是我们的老师不会教吗?也不然,对于大部分老师,我们相信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是没问题的,教法的运用也是自如的。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我认为:那是因为40分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对事物的质疑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灵魂,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没有疑问,也就没有问题解决的兴趣和冲动生,更谈不上形成活动主题了。质疑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让学生质疑,是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但我们的课堂给了学生自由提问的信心吗?有大胆质疑的空气吗?给过学生质疑的方法吗?一、现象扫描及归因现象一:有一次,我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执教了一堂《认识水果》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1月19日晴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那看看我们听的一节节公开课,这些可被视为楷模的教师,有几个老师能做到心中只有孩子,自己只是这个课堂的见证者。落到我们的课堂提问上,那就不知有多少老师课下精心设计问题,只求孩子能给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回答。亲爱的老师,我们想想这样的课堂孩子喜欢吗?这样的课堂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对于我们今天课堂中的合作小组,大都是老师人为地按照“优、良、差”异质分组,这样的合作,不能不引发疑问:学生能感觉到合作的意义吗?老师人为地异质分组,学生从心底里接纳学习伙伴了吗?他们相处得愉快吗?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以及合作需要主动寻求伙伴呢?在今年新接的一年级班里,我遵循“合作需要主动,合作才能成功”的原则做了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